长安抒怀

缅怀卢豫冬教授

发布时间:2017-06-20浏览次数:1715

黄  裔



   左联战士、文学院教授卢豫冬先生已辞世十五年了。在199497日拍的《福建师大中文系教职工庆祝第十个教师节合影留念》照片中,卢老是前排坐者左起第8人。我至今珍藏他惠赠的、附有他作的《再版后记》的平心著《人民文豪鲁迅》一书,扉页用清秀遒劲的字迹写着:“藉赠/黄裔同志/豫冬/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加盖图章“豫冬”。1984年冬,卢老书赠我古稀抒怀之作,诗曰:“踬蹶居然到古稀,寻芳犹自上翠微,好水好山看未足,晚霞如醉胜朝晖。躲进小楼鸟雀稀,敢拥书城探幽微。平生只此雕虫技,犹有丹心对夕晖。∥七十初度二首甲子冬录奉/黄裔同志两政/豫冬∥”。我将此墨宝裱褙,加上镜框,悬挂在卧室之中。


十几年来,每当我凝视卢老的遗像,捧读他的赠书,赏玩品味他的诗作、墨宝,一股对这位温文尔雅、睿智聪颖的长者崇敬缅怀之情,油然而生。我尤为感念他对后学晚辈的关爱与培植。

我跟卢老是忘年交。我教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他是现代文学作家(崛起于30年代初,活跃在左联时期,颠簸流离于抗战岁月),历尽坎坷,博闻强识,才思敏锐,见识过人,因此聊起来话题甚广,对我教益良多。1979年前后,我住在长安山筒子楼23号楼里,他偶而到我那10平方的斗室来坐坐,一杯清茶,侃侃而谈,聊个把小时。我三口之家,蜗居10平方陋屋,很是纳闷。他就联想起他在上海“孤岛”时期,日伪横行,政治环境险恶,条件十分简陋,办刊办报,匆忙急就,一边赶稿、编审,一边排版,作者用篮子从楼上小洞把稿件传到楼下排印车间,随即检字、排印、分发、投递。他和袁殊、孙冶方、柯灵等先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某日,适逢我小儿参加市英语口语比赛,拿了第一名的奖状回来,卢老见了很高兴,夸赞说:“年轻人一定要有志气,志气非常重要”。……八十年代初,我迁居进步路新村。卢老来到我家,祝贺乔迁之喜。《人民文豪鲁迅》一书,《七十初度二首》屏条就是那段时间馈赠的。那时节,我也到意园卢老寓所看望他,谈到当年上海剧联活动,他出示某次聚会签名的一大张纸,其中横七竖八地签了百来个名字,其中有赵丹、宗珏、徐韬等当时剧坛名人,在左下角有“蓝苹”(即江青当时用名),字迹特别小,这跟她当时的知名度有关。每当谈到三、四十年代文坛战斗历程,轶闻趣事,他高兴时情不自禁地仰面哈哈大笑,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有时谈起彼此的健康状况,他总是说身体很好,每天早晨都到师大长安山登山。有时说偶然头有点晕,我马上说,那要去医院检查,看医生、吃药,他说,“不管它,我照样做我的事”。我看他步履稳健,精力旺盛,就不多说了。

翁其华先生在20106月一文中,说到19971024日,卢老给广州老战友颜舒信中言及“我身体很好,腰板和两腿都很硬朗挺直,每日三餐,早睡早起,无烟酒及任何嗜好,又无任何忧虑,学术写作是关切的,也还可以写文章,自由自在,健康情况也是正常的。……”岂料一个月后,19971125日,凌晨起床跌了一跤,送附一医院诊断是颅内出血,经过抢救治疗,血块终于吸收,可以扶墙学步。就在家属去办出院手续那会儿,护工没看护好,又跌一跤,蛛网膜下腔出血,从此半瘫在床,认知能力缺失,语言有障碍。我到意园去探望他,没啥反应,眼角流下痛苦的泪水。200196日,终因心衰抢救无效,寿终正寝,享年88岁。孝女小芸5年多24小时守护,料理瘫痪老父一切,探望者交口赞叹,无愧为近年评奖之道德模范。我到太平间同他的遗体告别,算是永诀。卢老走完风雨人生路,他追求进步,爱党爱国,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笔耕不辍,嘉惠后学的崇高品格和儒者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尊崇与缅怀。

 200198日追悼会上,中宣部有关原领导、中国新闻学院广州、香港校友会,及省内外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人士,发来唁电,敬献花圈。“左联战士文诛笔伐激浊扬清勋功永志史册,文坛宿将心赤志坚望重德高风范长留人间”,这幅輓联,深情概括了卢老非凡的一生。


卢豫冬(笔名宗珏、旅冈等)1914年生于广西贵县(现名贵港市)。1931年到广州求学,次年入中山大学历史系。30年代初,袁殊在上海创办进步刊物《文艺新闻》周报,赏识卢豫冬,嘱托他负责《文艺新闻》广州通讯处工作。193219日中山大学成立抗日剧社。“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抗日剧社公演《活路》、《乱钟》等独幕剧,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卢豫冬关于公演的报道在《文艺新闻》发表后,引起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记赵铭彝重视,便与卢豫冬取得联系,建议中山大学抗日剧社建立左翼剧联广州分盟。随后,左翼剧联广州分盟于19325月成立,18岁的卢豫冬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吴永年等一起负责广州分盟联络工作。他们创办《戏剧新闻》,引起国民党当局注意。1934年广州形势恶化,5月,中山大学抗日剧社被查封。卢豫冬获悉,即到香港躲避,后辗转到上海,参加上海左翼剧联活动。

在上海左翼剧联领导下,卢豫冬从事戏剧理论和宣传工作,以“旅冈”笔名为赵铭彝主编的《戏周刊》写稿,并帮助一些中学生剧团排练抗日戏剧,和徐韬、赵丹等人一起,参加“左联”领导的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演出。那时,他和著名作家柯灵同住一座楼里,柯在《文汇报》主编副刊,推荐卢受聘《文汇年刊》主持编务。然而,不久《文汇报》等上海几家进步报纸被迫停刊。

 1936年,在蒋介石政府高压下,左翼剧联解散,卢豫冬又参加了中国文艺家协会。

 1937年,卢豫冬到一般书店,主编《一般文库》和《中国近代史丛书》,还和何封、孙冶方、许广平(鲁迅夫人)等一起,参加党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小组。在上海“孤岛”日伪横行的险恶环境中,有人借机攻击鲁迅和鲁迅杂文,卢豫冬与巴人等37位文化界人士,联合发表《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的意见》,高度评价鲁迅杂文,捍卫了“鲁迅风”杂文的革命传统。卢豫冬还以宗珏笔名发表《文学的战术论》,由于作者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鲁迅杂文战斗传统这个重大理论问题,唐弢、王欣荣等当即给予赞赏和高度评价。

 19398月,卢豫冬到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担任编辑,同时兼任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主讲《军事新闻》等课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卢豫冬就认为,日本下一步将东征美国。他在《美日海军扩张现势》和《今日世界战场的轮廓》中,对时局作了正确的预测。果然如他所料,194112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三、四十年代,卢豫冬是有名的作家、戏剧评论家、新闻学家和军事评论家,他的戏剧评论、新闻学论文、国际军事评论,一些上乘之作,曾轰动一时。如《德国近代军事思想的考察》、《香港的战略地位》、《论关东军》等军事评论,就是突出的代表。此外,他还撰写了《战争新闻读法》、《中国抗战军事发展史》等著作。


 1947年至1950年,在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主讲《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史》和《新闻名著选读》等课程,指导学生编辑出版《民大新闻》等报刊,组织了南风通讯社。

 1961年来到福建,先后在华侨大学中文系、政治系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离开教坛以后,晚年潜心撰写文学回忆录。“躲进小楼鸟雀稀,敢拥书城探幽微。”这是卢老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自己构筑的“书城”里,潜心舞文弄墨,撰写诗文。他长期保持写毛笔字的习惯,往往是构思成熟,一挥而就。他古文造诣很深,写一手好诗。他的文稿字迹清秀,笔锋遒劲,他的书法作品已收入《中国作家书画选》,受到好评。他的文稿手迹,已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卢老治学极为严谨,如为平心《人民文豪鲁迅》一书所作《重版后记》,不厌其详地回溯往事,点出平心研究鲁迅的初衷,回忆当年如何共同捍卫“鲁迅风”革命传统,涉及他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致死,还总括他的学术成就等等,洋洋洒洒七八千字。卢老为涂元济教授《闺中忆语五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作序,在细致审读之后,详加品评点赞,其中有许多独到见解,序言长达七千多言,实属罕见。19858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为《福建新闻界》撰写了《面对事实,明辨是非》,深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及抹煞,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这70年间,对外侵略扩张史的罪恶企图。“历史是客观的存在,怎能凭主观抹煞得了呢?”文短意深,论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70年代,卢老还多次对我们几位中年教师说道,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十分可恶,要百倍警惕!而今,安倍晋三之流的倒行逆施,证实卢老断言之正确。

卢老晚年笔耕不辍,辛勤劳作,为文艺界、新闻界老战友杨刚、平心、周木斋等编订了9本文集,发表了十几篇甚具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回忆录和评论文章,为现代文学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时光易逝,屈指数来,卢老跟我们阴阳两隔已十五载岁月。卢老为人热忱质朴,博学多才,目光敏锐,又乐于助人。在人才济济的师大中文系,韬光养晦,自甘寂寞,淡泊名利,嘉惠后学。在“八○后”、“九○后”的离退休教师印象中,似不太显眼,因为他默默无闻,发表的回忆录、为战友编订大量文集,都鲜为人知;在刚进入文学院教师队伍的新秀看来,似是“出土文物”。无形中他有如诗人艾青自喻的那样,“像一个核桃消失在某个角落”。笔者在此则满怀敬意,献上一片深切缅怀之情。时间是公正的裁判官,卢老在学术界、文艺界的席位,历史自有公断!


20165月于康山里


参考文献:

 1. 高风颂:《一位左联战士的风雨人生路》,《福建党史月刊·人物春秋》。

 2. 高风颂:《左联战士  儒者风范——记卢豫冬教授》,《福建老年报·人物春秋》。

 3. 卢豫冬:《面对事实  明辨是非》,《福建新闻界》1995831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专辑。

 4. 高少锋:《怀念“左联”作家卢豫冬》,20011018日《福州晚报·闽海神州》。

 5. 翁其华:《“左联”战士风范长存——深切怀念卢豫冬教授》,《新闻的生命在创新》,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12月出版。

 6. 卢豫冬:《今日世界战场的轮廓》,《学生杂志》第21卷第4号(1941年)。


(黄裔,文学院副教授)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