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抒怀

闽省诗坛耆宿黄寿祺与陈祥耀之六则诗交嘉话

发布时间:2020-09-26浏览次数:1393

徐金凤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祥耀先生是已届百岁高龄的老教授,而福建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易学宗师黄寿祺教授辞世至今已三十年。他们都是“国学”专家、诗人,两人关系密切。他们一生勤勉工作,长期奉献于中国古典文学教研事业,功绩甚巨。陈祥耀,字喆盦,1922年生,福建泉州人;黄寿祺,字六庵,福建霞浦人。陈祥耀先生与黄寿祺教授是1945年在泉州相识的,当时黄老任国立海疆学校国文科教授,两人与前清进士林骚、拔贡苏大山、教授包树棠等在泉州同游数天。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先生于1954年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直至1990年黄老逝世,共事30多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经常切磋教研、学术、诗艺问题。70年代后,外出开会他们常同住一个房间,如1984年与黄寿祺教授同赴湖南长沙参加中国韵文学会成立大会。80年代他们又同住福建师范大学意园宿舍大院中,接触更多。他们相互视为“知己”,陈祥耀先生称自己为后学(黄老比他年长10岁),黄老称陈先生为“祥老”,二老相互敬重,情谊深厚堪称典范。

黄老和祥老的国学、诗学造诣有其各自深邃的学术渊源。黄寿祺先生早年就读名校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著名入室弟子吴承仕、经学大师尚秉和、知名学者高步瀛,任课老师中还有许多名师如杨树达、余嘉锡、孙人和、朱师辙、唐兰、陆宗达等。陈祥耀先生抗日战争时期就学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师从唐文治、王蘧常、钱仲联、周予同、吕思勉、蒋伯潜、郝昺衡、周谷城、胡曲园、王佩诤、傅统先、朱大可、胡宛春、赵泉澄等名师。

二老均是天资聪慧,记忆力很强,又十分勤奋好学的人,所以在青年进代就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后来都成为学殖厚富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他们年少时就已习撰旧体诗歌,此后诗词与其一生为伴。黄寿祺先生十一岁时便始学作诗,他志存高远地写了一首《骏马吟》:“顾视空凡马,驰骋志战场。不群自佼佼,岂待有孙阳?”(姓孙名阳,即伯乐,春秋时期以善相马著称)私塾老师对此诗称赞不已,认为他就是黄家的“千里马”。陈祥耀先生十五岁时创作《自题画梅》七绝:“横斜落纸两三枝,此是风前雪后姿。爱写寒花清瘦样,似侬形影似侬诗。”这首佳作是诗人于1957年撰写《梅花绝句》时以诗后小注的方式出现。它未带稚气而初显清新,不着说教痕迹而透露少年老成风貌。形神兼备,读后不忘。这是陈祥耀教授流传至今我们尚能见到最早的一首难得的诗作。二老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各个时期,都留下自己的诗篇,抒写着社会变迁的人生轨迹,反映着风云激荡的时代史诗。黄寿祺教授刊行有《六庵诗选》;陈祥耀教授刊行有《喆盦诗集》、《喆盦诗合集》、《喆盦八十岁后诗》、《喆盦诗馀存稿》。1988年黄寿祺教授名望所归,被选为福建诗词学会首任会长,并任《福建诗词》编委会主任,主持出版《福建诗词》第一辑。陈祥耀教授现仍为中国韵文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他们堪称闽省诗坛耆宿。他们的交谊很深,既是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同事,又是唱和之作不断的诗友。这里我们谨择取一些他们唱和交谊的佳作进行习评与赏析以飨读者。

“俊逸清新我愧君”

1958年的一天,黄寿祺教授、黄曾樾(荫亭)教授和陈祥耀先生等到学校附近的仓山区万里农业社参加秋收劳动,喜而赋诗唱和。《荫亭原唱》:“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共诸君。”黄寿祺所写《十一月九日参加万里农业社秋收,次韵答荫亭见赠之作》诗一首云:“万顷黄云接白云,丰收亘古未前闻。颂扬合有如椽笔,俊逸清新我愧君。”祥耀同时和作:“长空一碧净秋云,获稻歌声四野闻。信手田园成雅兴,诗情惭愧不如君。”(见黄高宪撰《<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论析》,刊《闽台文化交流》2009年第3期)上世纪1958年正值“大跃进”的时期,知识分子被要求到人民公社参加劳动。他们的作品在当时那种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烙上了特殊印记。他们依然热情地颂扬着农友们的劳动和众所期盼的丰收,在田里当场赋诗,溢洋着欢乐的雅兴,表现了他们是富有才情的校园诗人。其时黄寿祺教授担任中文系主任,喜爱作诗,居核心;黄曾樾教授是老将,留法博士,国学造诣深厚,为陈衍(石遗)门下的诗弟子,有11首诗作被收录于《石遗室诗话》正编。他所写《陈石遗先生谈艺录》于1931年已由中华书局刊行。而作为年轻诗人的陈祥耀先生此时才36岁,正当壮年。所以唱和诗中,才有黄老“颂扬合有如椽笔,俊逸清新我愧君”、祥耀先生“信手田园成雅兴,诗情惭愧不如君”这样的好句。上述组诗的难得,不仅因为这是三位诗人仅有的联合唱和之作,而且还因为这是被黄老誉称“绝爱诗人”黄荫亭的最后之作,此后直至“文革”祸起,遭迫害离世为止,他再也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了,令人十分痛惜和怀念。

“细论文心与道心”

在《六庵诗选》一书中,入编黄老与陈先生唱和诗作多达34首,除律诗两首之外,其余均为绝句。祥耀先生是同黄寿祺教授唱和诗篇交往最多中的一位,收入黄氏《诗选·山居集》中的有三十首,含《叠韵一至六答喆庵四绝》全部入选,则是最多的。这也表明黄老甚为看重这些唱和之作。因为《六庵诗选》所收录黄老的诗词作品,只约占《六庵吟稿》(多数未刊)的四分之一,可谓精选。下面我们选取其中二组八首绝句以共赏:

叠韵答喆盦四绝

(一)

寄迹深山深又深,别来无梦到龙浔。

潇潇梅雨连宵歇,明月松间照我心。

(二)

一书远寄到东闽,短句犹能见性真。

但愿故人勤著述,好将要术续齐民。

(三)

马齿深惭长十年,云龙上下亦前缘。

莫愁岭海东西隔,种雨耕烟幸自便。

(四)

风雅何须与古期,山歌樵唱可随时。

田园四季饶佳兴,天与安排好写诗。

叠韵三答喆盦四绝

(一)

一读新诗念一深,令人远梦到龙浔。

何当杯酒重相晤,细论文心与道心。

(二)

漫夸桃李遍全闽,学术端宜辨伪真。

乡哲石堂遗迹在,甄陶我每愧先民。

(三)

衰迟豈敢恋余年,但愿岩栖息众缘。

海外东坡资一笑,来时去顺总心便

(原注:近日闻有人误传我已客死周宁)

(四)

豪气元龙实可期,幸君珍重惜年时。

高楼海拔三千尺,楼下长虹记壮诗。

这时期的唱和组诗作于1970年春季至1972年秋季,二老互寄诗篇最密。当时福建师范学院被停办,他们以毛泽东思想宣传员名义,分别下放到闽东周宁茶广和闽南德化(即龙浔)南埕农村锻炼。这就是诗中所云:“学农不厌入山深,何逊舌耕在海浔?君去南埕我茶广,遥遥千里两同心。”“戴云山色冠南闽,竹雨松风足养真。凿井耕田勤作息,陶然诗写太平民”。他们心心相印,过着“两同心”、“太平民”、“种雨耕烟”、“来时去顺”的山居生活。作品展现出他们是同事兼诗友的“知己”。他们“洁身自守,不为功利,不计得失,笃于义气”,拥有“优雅的情怀、高尚的友谊”。(引自黄拔荆、林丽珠撰《读<六庵诗选>》一文)这在黄老的系列组诗中表现得极尽巧妙之致,如:“明月松间照我心”、“山水因缘夙契心”、“但凭寸笔写骚心”、“清香阵阵沁诗心”、“折得幽兰号素心”和“天与安排好写诗”、“爱写田园景物诗”、“楼下长虹记壮诗”、“万里江山待好诗”、“猿鹤重寻浪赋诗”等。

“但愿故人勤著述,好将要术续齐民”佳句,表达了黄寿祺教授十分关注国计民生的思想。《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所撰,为我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古农书,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家畜、家禽的饲养、农场品加工等。黄老重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如今被视为“重中之重“的”三农”(农民、农村、农业)的“齐民”利益。期待“故人”能勤奋地将类似如此重要的著述加以赓续和发扬。

“何当杯酒重相唔,细论文心与道心”、“漫夸桃李遍全闽,学术端宜辨伪真”。他自1935年任教以来至当时已三十余年,桃李遍布闽省,总结已有的经验,深感学术研究宜辨伪真。他强调为人、治学,必须细论、深究“文心与道心”,可视作是黄老一生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未来教育事业和学术著述的期许。

黄老对后学陈祥耀先生寄予深切厚望,希冀能重振国学和诗学,诗云:“今日闻君重讲学,皋比坐拥喜安便”、“豪气元龙(注:汉末陈登字元龙,志向高迈)实可期,幸君珍重惜年时”。“商量旧学又何期,榕荫蕉窗感昔时。但愿春来重把臂,清源山上再题诗。”他是多么希望能早日结束“下放”,重新“笺玄注易”、“商量旧学(指中国古典文学等)。”

陈祥耀先生在《六庵诗选》序文中是这样评述《山居集》的:“先生投闲茶广,爰有《山居》一集。中怀惟旷,随遇而安;野老相亲,浑忘是客。栗里桑麻,同元亮(指陶潜)之关心;稽山秔稻,效剑南(指陆游)而涉笔。与余契阔未届三秋,而酬答至于六叠。每从雒诵,辄启愚蒙。”陈祥耀教授于2001年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刊行《喆盦诗合集》,共收录377首古体诗歌。其中有关黄寿祺教授的诗作计十首。陈先生于德化农村期间所撰《次六庵丈寄怀原韵》云:“新词十首写民风,适野何须叹道穷。别绪远连芳草绿,归期近盼荔枝红。凌寒观稼心常暖,历险翻山径曲通。我亦客窗邻美竹,雨中共听玉玲珑。”作品意境深远,诗风清新,“芳草绿”、“荔枝红”,红绿相映,“心常暖”、“径曲通”,挚友同心,堪称唱和七律佳品。

“众说纷纷我再详”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一次教研室会议上,偶然论及王安石、司马光代表的阶级性问题,陈祥耀先生不同意司马光代表大地主阶级的说法,与时论相悖,有遭受批判之危险。黄老时有同感,即刻在火柴盒上写下一首绝句,递给祥耀先生看,诗云:“祥耀先生最吉祥,有时持论亦刚强。温公(指司马光)代表大地主,众说纷纷我再详。”虽说这是一时即兴戏作,却也足见黄老之诗情洋溢、思路敏捷。由于志同道合,黄寿祺教授称陈先生为“祥老”。祥老之字“喆盦”,因“喆”字从“双吉”,吉祥呼应,故黄老诗中以“吉祥”称之,而“祥老”的称谓,亦先在校内外被传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黄老对陈祥耀先生的评价很精当:“吉祥”、“刚强”兼具。改革开放之初,在一次教研室内进行无记名民主选举,按当时系领导的意见,正副主任各选一名,陈祥耀先生众望所归,被一致选为教研室主任,还有两位教师票数相当,被选副主任。陈先生同意增加一名副主任,上报系领导,经研究终获批准。后来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有益于教研室内教师的团结合作,有益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这是祥老待人的又一具体表现。黄老关于祥老“有时持论亦刚强”的说法,我们很认同。“文革”期间,“四人帮”于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极“左”思潮甚嚣尘上,如今被视为全球最早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几乎被打成“反革命”。陈先生在一次教研室的“批林批孔”会议上直言孔子教育思想的进步性(与所谓局限性相比较而言),列举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诲人不倦”等项为例,对孔子的评价不肯全盘否定,这是很不容易的。这在当时那种极左的“运动”气氛中,又一次冒着挨批判的风险。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应福建省文学学会之约,于1979年即撰写了题为《孔子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一文,刊发于《福建师大学报》,不少刊物引用他的论点纲要。1995年又发表了《略论儒家思想的精华》一文,对孔子的历史作用、对孔子给予后代文学的影响、对儒家思想的精华三个根本性问题,进行了独具己见的深刻阐述。

“榕城弘教泽,讲学同宗旨”

黄老和祥老相互十分敬重。有一次黄老在全系青年助教专书(如《论语》、《孟子》等)讲课班上公开说:“陈祥耀先生有学问,你们若有疑难问题可向他请教。”上世纪六十年代,黄寿祺主任在一次大会上以赞美的语气告诉大家,系里的陈祥耀先生在一份有影响的全国性报刊《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杜诗沉郁解》的论文,对杜甫诗歌的思想和风格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释。八十年代二老均入住福建师大意园大院,黄寿祺教授喜不自禁,于1986年撰《喆盦迁来意园喜赋二十二韵》,曰:“吾友陈喆庵,泉南一佳士。诗文富奇气,更复精子史。君少游乡校,有师包与李。同我俱深契,莫逆成知己。交口相称誉,识君从此始。于今四十年,敬佩靡有止。榕城弘教泽,讲学同宗旨。朝夕共鳣堂,欢乐莫与比。无何大乱作,横舍生荆杞。南埕与茶广,各放深山里。虽然遭患难,憔悴无人理。邮筒时往还,唱和未曾己。天心幸悔祸,州庠旋新起。俱得归仓山,老运欣不否。华庐与花圃,南北遥相峙。只恨居远隔,访问艰步履。今建意园成,层楼高且美。与君并移居,相隔咫尺耳。赏奇或析疑,不愁难见矣。飞笺与传韵,幼孙便可使。豈徒是德邻,真宜称仁里。浩歌以写怀,君亦当长喜。”(见2012年《霞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这首五言诗,将黄老的欣喜之情表露无遗。他称赞陈祥耀教授为“泉南一佳士。诗文富奇气,更复精子史”。他们相识于1945年。当时黄老任国立海疆学校国文科教授,而当时亦在海疆任教授的包树棠先生,是祥耀先生就读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时的老师。包老诗作曾受陈石遗老人的垂青,载入《石遗室诗话·续编》。他们先后均在海疆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任教过。1954年之后又都在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执教,三老是同事,又是诗友,常有酬答、唱和诗作往来,情谊深厚。诗篇抒写二老“各放深山里”时的书信往还,到“与君并移居”时的相隔咫尺。“飞笺与传韵,幼孙便可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诗句)。黄老恰切地用了孔子“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为美”两句话来表达诗人间的高尚情操。诗中“榕城弘教泽,讲学同宗旨。朝夕共鳣堂,欢乐莫与比”,说的是黄老与祥老执着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教研工作,教书育人,桃李遍布。

“提命为劳,著述不废。论其树人,咸推祭酒”

1986年黄寿祺教授的《六庵诗选》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刊行。这是作者自己精选的诗集,共收录580首诗词作品。诗选计分“北学”、“南旋”、“海疆”、“朝阳”、“山居”、“华香园”、“华庐”七集。陈祥耀教授用骈体文为《六庵诗选》作序,盛情推介及恰当而独到的评价,获得黄老本人的认可。序文开端曰:“文章学术,途辙有异:盖一贵想象丰而形相丽,一贵逻辑密而事证充。然根本又同:盖其高者必皆闻见博而性情敦,用思深而操术正。远稽前哲,不胜屈指;近察清儒,类多能文。若陈公恭甫,与吾六庵先生同名,经术接东京之坠绪,声诗擅左海之清风,不徒增光闽峤,固已流誉儒林。在迩仪型,宁无继者。”黄寿祺教授的著述、诗作上承宋儒程颢、程颐和朱熹,近接清代乾、嘉年间大学问家陈寿祺(字恭甫,号左海),“增光闽峤”,“流誉儒林”。黄老年青时即怀有此志。他的名字取自《诗经·大雅·行苇》篇“寿考维祺”之句;其父亲还有一层深意,即希望他长大以后也能像陈寿祺那样成为著名学者。

序文次段曰:“六庵先生早岁就学燕畿,都讲上庠,为尚节之,高阆仙、吴检斋诸大老之高第。考据词章,似桐城之合一;义理术数,综大易以研几。所著《汉易举要》、《六庵易话》、《群经要略》诸书,皆专门名家之学。其为续修《四库全书》撰写《易》、《礼》经籍之提要,希纪河间之矩矱,似阮仪征之拾遗,尤为不朽盛事。南归以后,执教我省大学四十余年,提命为劳,著述不废。论其树人,咸推祭酒。余事咏吟,藏诸箧衍,已成七集,多溢千章。今岁,友好为编《六庵诗选》付梓,而责序于余。”这是序文的重点。陈祥耀教授是黄老的学术知己,他总是能以国学专家的视角,对黄寿祺教授的学术、艺文造诣及其价值作出独具己见的述评。黄老早年就读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与名师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关系,并得以承传、发展。吴承仕(字检斋)系清末举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最著名的入室弟子之一,吴先生《三礼》之学的成就,超越清儒,一代无匹。黄寿祺先生是吴先生的学术知己和深情厚谊的高第弟子。黄先生在古稀之年,应北京师范大学之请,携带助手赴北京校理、出版吴承仕的遗著、手稿,传为佳话。黄寿祺教授不愧为章太炎先生的再传弟子。尚秉和(字节之)亦系清末举人,是尚氏易经学派的创始人。黄先生与尚秉和先生往来最密,受益最多,师生授受渊源颇深。黄寿祺先生写有《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后来《民国续修四库全书》的编辑部门,约请吴承仁、尚秉和为《全书》所收的《易经》、《礼经》中的有关书籍写提要,黄先生也同时应约写《易》、《礼》书的提要。应邀写提要的,都是著名的老师宿儒,撰稿者中黄先生是最年轻的。“黄先生所写《易》籍提要,有一部分是自己应约写的,署自己的姓名;有一部分是代尚秉和先生写的,署尚先生的名,后来先生编集所写提要,共7卷134篇,名《易学群书平议》,其中代尚先生所写、曾署尚先生之名的,尚先生要黄先生收回为己作,并为《平议》写序。”陈先生在悼念黄先生的文章中说:“今后,《民国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若获出版,书中凡已收入《平议》中的文章——虽署尚先生之名,乃是黄先生的作品。此事黄先生曾亲口告我,但他在出版《平议》时并未作说明。我既知此事,在黄先生身后,应为郑重言之,以免后人产生疑异。”(引自1993年陈祥耀撰《黄寿祺教授遗事纪略》一文)当年黄寿祺先生作为青年经学家,为《易》、《礼》二经所写的提要,陈先生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是史上的“不朽盛事”。高步瀛(字阆仙)先生的《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二书,为学术界所推崇。陈先生在悼文中也说“这两部书的诠释,并非完全由高先生亲手写定;他经常把要引用的书籍检出,在纸条上写明要引用哪页哪条的材料,把它夹在书中,再用指甲划出要引用材料的起讫之处,交由黄先生代为抄写归注。以划痕非由笔出,不易辨认,故判何为高先生所指并据此使所摘集的材料都能正确无误地归附本文,非学有根底即无法做到。高先生请黄先生帮写注释,用这个方法,可谓大得其人,大省精力。他见黄先生当时经济困难,请他做这件事,也意在藉此给黄先生以一些经济报酬,帮助他解决困难。这事也是黄先生亲口告诉我的,士林嘉话,应为记留。”(引文出处同上)

“南归以后,执教我省大学四十余年,提命为劳,著述不废。论其树人,咸推祭酒。”黄老自1942年始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文史科任教,直至1983年编选《六庵诗选》为止前后计41年,于我省大学执教。其间1945年至1946年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国文科教授;1946年至1950年出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主任、教授;1950年至1951年在福建省立师范学院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教研组主任;1952年至1953年在福州大学任教授;1954年8月至1955年8月,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任系工作组组长、中国古典文学教研组主任;1955年9月至1966年“文革”前夕,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1972年8月至1979年7月,任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1979年8月始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中文系教授。鉴此,陈祥耀教授用概括的四字排比句极为推崇黄寿祺教授、诗人和教育家的功绩,十分精练。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庆元教授说:“今年(2012)3月,台湾成功大学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前成大文学院院长张高评先生对我说,他在读博士班时,祥老(指陈祥耀)的论著对他影响很大;祥老研究宋代四六文的论文,至今无人可以取代。”(见《购餐分房评职称——陈一琴、郑一书、陈祥耀故事三则》一文,2012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刊行《弦歌盈耳·第一卷师表彝伦》)四六文——骈文的一体,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六庵诗选》序文属于骈体,评述诗人“七集”多以四字六字相间组句行文,如《北学》一集,“窑台放歌,石鼓留咏,饶淋漓慷慨之音;西山云陈,玉殿波前,写流连景光之胜。述怀纪梦,缠绵悱恻;咏物题襟,旖旎眠芊。辞非一体,才足兼工。”《南旋》、《海疆》二集,“燕水剑津,山川如睹;荔城鲤郭,风物凭收。寇虐神州,邦国之忧方切;寒生黉舍,飘零之感奚泯?”“《朝阳》一集,鼓吹休明。京国观光,欲铸迈古之伟辞;匡庐揽胜,遂成纪游之宏制。武夷峰下,韵流夕阳新月之章;榕厦车中,兴托老树秋田之句。”《华香园》、《华庐》二集,“以古稀前后之年,存老骥千里之志。江右湖南,瞻革命之先徽,状赣湘之新貌;关东冀北,预朋簪之盛会,阐论古之微言。斐然生色,足备观风。”此文系骈文又多“四六”句式,概括精炼,意涵丰富。妙笔生辉,为诗集增添光彩。若加吟诵,韵味无穷。

黄老与祥老一生中合作编注《清诗选》是值得称道的一则佳话。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4年初版、1997年再版、2009年三版,今拟出第四版。全书共选注172位诗人计670首诗歌。黄寿祺、陈祥耀任主编,注释工作由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负责,黄、陈二先生和中文系部分教师共同分担选注,并由他俩负责总纂。再版后由祥耀教授修改补充。时间跨度很长,陈祥耀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撰写《前言》,以长期研究清诗的心得评介清诗的发展轨迹。他所写的《评价请诗的几个问题》(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1期)一文,深入分析评价清诗应该澄清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对前人评价有争议的“乾嘉风格”、“同光体”的特色和优缺点,更有新的分析和概括,针对性强。《清诗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国家出版社刊行的第一部清诗选本,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历代诗选”之一,已被指定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阅读书目。

“诗由坡谷归平淡,文守方姚到率真”

1990年,黄寿祺教授与世长辞。陈祥耀先生撰《悼黄六庵教授》一诗:“易学东南第一人,老成凋谢冀传薪。诗由坡谷归平淡,文守方姚到率真。风谊如师何敢友,交情惟旧豈谋新。汪汪叔度波千顷,从此伤心少替人。”《易学》是使人类聪明的学问,冠居群经之首。黄老是我国知名的易学大师。他带领其高足张善文教授等组成团队,在福建师范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易学研究所,出版《周易译注》(荣获“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图书奖”)、《周易研究论文集》(共四辑),深研易经成就显著,使福建师大成为我国“东南易学重镇”,黄寿祺教授是名符其实的“易学东南第一人”。黄老撰写古体诗歌宗宋代苏东坡、黄山谷之风,诗风既平淡又清新。古文写作承继清人桐城派方苞、姚鼐的优良传统,独创出自己“率意存真”的风格。

二老的诗词创作及其诗学研究事业,深深影响着晚辈和年轻人。譬如杰出校友黄拔荆(1928.1.6—2015.9.8),福建闽清人。1958年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系任教。1974年调至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教授,著名词家,发表诗词作品千余首,《礁浦集》2006年由香港人民出版社刊行。任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其学术代表作《中国词史》上下卷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词通史著作。其他学术专著还有:《元明清词一百首》、《词林采英——历代优秀词选析》等。施议对,台湾彰化人。196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取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蜚声中外的词学专家。撰成《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博士论文,一炮打响,2008年由中华书局刊行。《施议对词学论集》由澳门大学出版中心出版。以上两位词家,在母校期间均沾溉于业师的教泽。他们指导黄拔荆填词,对施议对撰写报考研究生论文予以指教。离校后又常问学于二老。黄老亲为《中国词史》写序文,陈祥耀教授为《礁浦集》封面题字。再说林海权教授(1930.12.9—2020.1.22),福建惠安人。自1956年大学毕业后留系担任古代汉语教师以来,亲炙二老教诲,向其请教学写古体诗歌。黄老亲自为林海权改诗。还于“文革”期间称赞林海权先生的诗作:“晴窗展卷读新声,句酌字斟见性情。年少多君诗律细,顿教老眼霎时明。”(见黄寿祺《读海权诗稿漫题一绝》)林海权所著《诗词格律与章法》一书送经陈祥耀先生审阅过。林海权所撰诗词作品已入编《新中国诗词三百家》、《中华名胜鉴赏·诗词卷》(第一卷)。黄老和祥老总是亲切指导晚辈、学生这些爱好习研旧体诗词的人,受惠者还有如黄高宪(黄寿祺公子)、张善文、翁银陶诸教授等。

黄老与祥老所走的诗学之路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年少时即学写旧体诗歌,很早就成为青年诗人,一生与诗歌为伴,终成诗坛耆宿。二老几十年长期共事,前后担任中国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共同培养研究生。他们均是教授学者型的诗家,都有自选诗集行世,作品反映着时代的历史轨迹,抒写出作者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真情实感。学界好评如潮。福建省诗词学会编《福建当代十一家诗词选》,2013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刊行。黄寿祺、陈祥耀名列其中,各有50首作品入选。他们各有自己的诗文创作和论著的成就。黄寿祺教授撰有《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的几点体会》、《试论杜甫绝句》等文章,刊行有《六庵诗话》、《楚辞全译》(与梅桐生合著),他还是《学生古今诗词鉴赏辞典》领衔撰写人等。陈祥耀教授的著述有:《中国古典诗歌丛话》(1991年由台北华正书局出版)、《说史家之绝唱》(载199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述林》第一期)、《唐宋词说》(载1991年《中华诗词》第二辑)、《读辛稼轩词》(载澳门《中华诗词学刊》2005年第一期)、《当代论书绝句》(见2012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刊行《喆盦书法选》第六集)等,以上用文言撰写。用现代文撰著的有:《古代诗歌运用“比兴”的特点及其发展》(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78年第4期)、《说“意境”》(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1980年第二期)、《再说“比、兴”》(载《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3期)、《宋诗的发展与陈与义诗》(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再说“意境”》(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1982年第6期)、《五大诗人评述》(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陆游),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刊行、《我国古典诗歌演变的几个宏观规律》(见《文学遗产》1986年第5期)、1986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清代诗、清代词、《湖海诗传》、《晚晴簃诗汇》、《清词综》、《清名家词》等条目、《清诗精华》一书,199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论杜诗直起法》(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苏轼与“宋四六”》(见《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诗词例析》一书,2011年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刊行。黄寿祺、陈祥耀两教授以其诗词创作及诗学理论建树和成就在我省乃至全国诗歌发展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高足、诗学传承者仍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这一独具的韵文事业。

 

2020年4月修改稿

(徐金凤,原文学院副教授)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