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成才不必论出身——访我校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

发布时间:2014-04-05浏览次数:647

         

127,大年初五,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年来到我校旗山校区,参加1977级化学系校友会。作为我校化学系毕业的本科生,姚建年于2005年当选中国科 学院院士,目前他还是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也即化学行业协会最高掌门人)。对很多出身非名校的学生来说,姚建年的成功故事具有激励性、鼓动性,他的成功证明 了非名校毕业的本科生也能在科研领域取得大成就。

      “我个人觉得名校和非名校学生的差别不大,相对来说,名校培养的学生成材率更大一些。姚建年说,目前名校、非名校都是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有 统一的标准,所以名校、非名校在达标教育上差别不大,就读于非名校的学生更应该有坚强的信心,更加努力,也能实现大理想。
      
回想大学时光,姚建年的记忆依然清晰。
     “
我们77级同学年龄差距很大,我算承上启下吧。姚建年说,当时学生学习特别刻苦,到了很晚,图书馆里依然坐满了苦读的同学,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努力学习之余,姚建年还坚持锻炼身体,在校期间他是校排球队队员,坚持每天拿出一个小时进行体育锻炼。
       1992
年,姚建年到日本攻读博士,期间,他在《自然》上发表了《三氧化钼薄膜的可见光变色效应》的论文。这篇论文是无机半导体薄膜光致变色材料领域中发 表在《自然》上的第一篇文章,直到几年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才又发表过一篇,这一成绩引起学术界对姚建年的注意。
      1994
年,姚建年回国到感光所做王宽诚科研基金项目。听了当时还是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的一番鼓励的话后,在日本留学和研究8年的姚建年对国内的情 况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国家在快速发展,尽管一时科研条件不是很理想,但有些困难只是暂时的。后来的情况也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选择回国做研究是对 的。
      1995
年,姚建年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觉得可以开始做点事了。同年8月,姚建年从日本回国,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回国后,感光化学所给了 姚建年一间30多平方米的空房子,他开始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姚建年从原感光所副所长陈萍老师那里转借到一个南开大学的研究生,就这样一个导师带着一个 学生开始了研究工作。
      
实验室筹建伊始,因为买不起实验设备,他就和所里别的实验室共用,为了省点经费,他也曾到所外去搞实验。姚建年的研究领域是化学中的物理化学分支,这一理化学科交叉背景也让他在克服实验困难时派上了用场,他后来的科研工作也从中受益匪浅。   
       
当时感光化学所所长佟振和,把姚建年和几个从国外回来的学者组成一个青年实验室,由姚建年任实验室主任。通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一支精干的研究梯队。实验室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在这一领域作出了不错的成绩。
        1995
8月到19994月,姚建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助理。19994月起至今,任中国 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4月到20083月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1月起 至今,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多年来,姚建年一直关注母校的建设和发展。
      
如今就业时,招聘方越来越看重求职者是否为名校出身,更有不少好单位打出非名校不录的硬性标准,这让不少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一声叹息:大学四年努力又如何,入学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
      
姚建年成功的例子给非名校的大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只要自己努力,就算非名校也能取得大成就。
      “
现在学习条件好多了,希望年轻人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采访最后,姚建年寄语道。
 
 
人物简介:
     
姚建年,1953年生, 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 1990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58月到19994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室主任、所长助理。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1月起至今,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目前他还是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全国人大代表。 

 

更加详细资料请点击这里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