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东南网】闽籍美国科学院院士陈志坚:成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

发布时间:2014-05-06浏览次数:474

    东南网430日讯 从大洋彼岸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时间429日晚上,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51届全体院士年会宣布:闽籍陈志坚博士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据了解,美国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授权创建,是一家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私立机构,至今已有151年的历史。该科学院每年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院士。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认为是国际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陈志坚作为一名我省安溪县的杰出乡贤,从茶乡大地走出去的科学家,从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化学奖、2007年度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科学奖到2012年度美国科学院杰出科学家奖(分子生物学),如今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他为祖国、为家乡再一次赢得了世界级荣誉。

陈志坚博士(中)

“幸好小时候吃那么多苦,现在才能耐得住如此大劳”

陈志坚出生于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小时候,父亲在南平工作,母亲在南斗小学当民办教师,作为老大的陈志坚一边读书,一边帮助母亲照顾比他小的两个弟弟,一边还得帮忙做家务。从六周岁起,他就开始每天帮母亲挑水,一挑就是十年,直至去福建师范大学念书的前一天。

1981年,陈志坚从安溪一中高中毕业时,家里花了40元买来一台二手录音机,让他带去大学学英语。从此,除特殊情况外,陈志坚每天坚持跟着录音磁带读上一个小时左右的英语。

在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期间,陈志坚的勤奋与执着感动了老师,老师特别让他在教学楼楼梯底下的一个仅5平方米的小广播室,利用课余时间埋头苦读。正是基于这种精神,1985年,陈志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母校福建师范大学余宝笙教授指导的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外语成绩居全省研究生第一名。同年,他又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陈志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写信给父母亲,一口气写了六张信纸,其中一句话,让父母亲牢牢记在心中:“幸好小时候吃那么多苦,现在才能耐得住如此大劳”。

1991-1992年在索克研究所完成生物化学博士后研究。1993-1997年,陈志坚曾在一家研究机构就职,参与研究治疗一种多发性骨髓瘤新药——万珂,此药于200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署(FDA)批准上市。

“成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

2010年应北京大学邀请,为北大学子作励志演讲时,陈志坚谈到:二十多年前,在他读大学的时候,他从未想过会出国留学;在他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也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站在北大讲台上。

“成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要有大目标,也要有小目标。然后不断超越,超越一个目标,迎来下一目标,如此反复,永无止境,终能成功。”这是他的原话。陈志坚正是通过实现、超越一个个目标,一步步迈向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

“上高中时,他话语不多,学习专注;打小就树立志向,有个人奋斗目标。”说起陈志坚,他的高中语老师、安溪一中原副校长陈长发至今还记得,1979年秋季新生入学时,陈志坚写的第一篇作文。“那作文主题为‘到校印象’。他分成四个小节来写,其中一节写参观图书馆,小标为‘志攀高峰’,才13岁的他就懂得知识就是力量。”

陈长发说,陈志坚性格沉着坚毅,就连写字都透露出其性格来。“字迹力透纸背,写作文时,条理清晰、简洁凝练、不蔓不枝,就如同做科研一丝不苟。”

而在他的班主任杨化允老师的眼里,陈志坚一直就是一个勤奋刻苦、专心致志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前进的学生。“他个子不高,总是背着个大书包,里头装很多书,一有空就读书。”老师觉得,正是从小刻苦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努力,为陈志坚后来接连不断取得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陈志坚加盟全美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德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团队。从此,陈志坚在美国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始研究细胞的存活死亡之谜。

1997年至今,陈志坚在拥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工作,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他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家为全美最优秀的生命科学家提供资助、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聚集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目前,该研究所的研究员中,有15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不停地探索着神奇”

在学术上,陈志坚发现了泛素作为信号分子的功能,以及病毒感染的感应分子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在RNA病毒侵染寄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20132-8月在美国《科学》(Science)期刊上连续发表4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对人体的免疫细胞最初如何识别病原微生物或体内异源DNA这一长期困扰生物医学界多年的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发现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内源性第二信使CGAMP分子及其合成酶,在免疫生物学领域开辟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为红斑狼疮和艾滋病诊断、疫苗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未来临床药物开发用于预防及治疗传染病、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提供了新途径。

由于在生物医学上的突出贡献,陈志坚先后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化与分子遗传计划审查委员会成员、美国心脏协会审查委员会成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遗传与发育研究生项目联席主席、研究生院指导委员会成员、研究生顾问委员会成员、博士后顾问委员会成员、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成员等职务。

累累硕果,载誉无数。从1996年开始在美国《细胞》(Cell)期刊发表论文至今,他在世界一流刊物《细胞》(Cell)《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各国科学家引用23千多次。先后获得安娜富勒奖、索尔学者奖(Searle Scholar Award)、达拉斯亚洲商会医学特殊贡献奖、2005Welch基金会颁发的海克曼(Norman Hackerman Award)化学奖、2007年美国德克萨斯医学、工程和科学院颁发的杜奈尔(Edith and Peter O. Donell)科学奖、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9届年会颁发的(分子生物学专业)杰出科学家奖等一系列奖项。

“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科学难题,一路走来,它令人惊讶,正等着我们去发现,这就是我们研究的乐趣。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不停地探索着神奇……”正如陈志坚自己所说的那样,确立目标,下定决心,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抵达终极目标。在科学的道路上,陈志坚的脚步日久弥坚!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