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一颗恒心为科研——访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步洪教授

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1391

  

报记者 陈慧芬 沈曲 实习记者 刘勇

  

  

  

人物名片:李步洪,男,1973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先后获福建师范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柏林洪堡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和国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会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已获4项国家基金项目,现还主持国家卫计委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邀请报告。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3项,其中1项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还先后获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运盛青年科技奖、五四青年奖章和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称 号。

 

孜孜不倦开拓科研新路

出生于1973年的李步洪,1995年便开始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生物医学光子学,是以光子与生物组织或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利用光子作为信息或能量的载体,开发用于组织诊断、功能监测和治疗的光学新技术,在如今的内窥镜检查、肿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李步洪教授的小组目前从事光动力疗法的机制及其剂量监控方向研究。

在这种疗法中,药物浓度、照光时间和功率等剂量参数的调控一直是临床应用难题。李步洪所在的小组便提出通过对生物毒性物质——单线态氧的定量检测与成像来实现疗效的评估和预测的方案,以此达到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的目的。

虽然寻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是在实际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各种难题。李步洪表示:“碰到新的技术难题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怎么去解决这些难题。”在临床应用研究中,李步洪他们所开发的光电检测技术必须克服客观存在的患者个体差异,否则就难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剂量方案,更不要说实现理想的精准治疗目标。对于个性化的剂量监控,依托前期合作承担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目前,李步洪他们已初步完成了剂量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一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与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标还有差距,我们还在继续开展合作研究。”李步洪说。

从事了20年科研工作,李步洪也有颇多感慨。2014413-17日,由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主办的欧洲光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来自全球的1300多名光学领域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其中“生物光子学”专题会议收到投稿论文159篇,14位专家应邀作邀请报告,李步洪便是其中的一位。之后,李步洪的报告还得到了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关注,并应邀为其撰写了“Imaging singlet oxygen luminescence in blood vessels血管中单线态氧发光成像技术)”的技术进展报告。在这次经历中,李步洪表示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是好的研究成果,是很容易被同行发现的”。他还谈到,这么多年来,“中国制造”已经闻名世界,“我们需要‘中国创造’”。而这项工作,除了近红外相机是购买的,整个光电成像系统从设计、光学和机械加工、组装到优化调试都是他们自己完成的,真正实现了“中国创造”的意义。“我们可以基于这个成像系统进一步完成其他同行无法开展的研究工作。”

 

学术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合作

除了科研上的工作,李步洪教授还有许多学术服务工作。他不仅兼任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编委,《激光生物学报》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福建省激光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今年11月还应邀担任由德国激光医学协会和瑞士激光外科协会联合创办期刊Photonics & Lasers in Medicine的编委。

谈及为何要参与这类学术服务工作时,他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通过学术兼职参与学术服务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学术服务过程中,可以与国内外同行共同探讨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趋势,就共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拓展学术视野,而且有利于凝练和调整研究方向,提升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李步洪教授微笑地告诉我们:“就拿编委来说,遇上关乎自己研究领域的论文时,你不仅可以看到评审意见,重要的是,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这个领域的技术最新研究成果。”

认为理工科的研究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李步洪教授,除了自己时常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外,还与柏林洪堡大学Beate Röder教授成功举办了今年3月在福州召开的中德“单线态氧及其光动力效应”双边学术研讨会。说起这次研讨会,李步洪教授感叹“能召开很不容易”。20144月至8月,他在柏林洪堡大学访学期间了解到“中德科学中心”,该中心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科学基金会共同成立,旨在支持中德两国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合作。了解到这个信息后,他与合作导师Röder教授一拍即合,按会议资助项目的要求提交了申请,因此才有了今年3月的这场“学林盛事”。

在这场“盛事”中,德国的12位专家、中国的25位专家以及来自第三方国家的3位专家共同探讨了单线态氧的产生和检测技术、新型光敏剂及其药物传输系统、微生物的光动力灭活、单线态氧产量增强技术、光动力疗法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光学技术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以及光动力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等,充分展示了中德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据悉,其中38位与会特邀专家的研究论文已刊发在Photonics & Lasers in Medicine上。这场会议的召开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德科研合作,还将推动我国光动力疗法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李步洪表示,小组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完成今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定量检测光动力血管损伤的多模光学成像技术研究”。“我们期待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揭示光动力血管损伤的量效关系,构建基于监测凝血酶的剂量评估新方法,为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剂量监控提供理论依据。”

 

让自己每一阶段都有目标

在取得成就和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回头去看曾经的求学经历,李步洪提及自己的本科学习生活是有“紧箍咒”的。“在我们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定向考到师大来的,除非四年的综合考评积分达到前百分之十五或是考研,要不然是要回到生源地工作的。”这个“紧箍咒”让他一入学就定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本科毕业时,他既达到了绩分前百分之十五的要求,也被保研了。后来他又决定当一名大学教授,于是研究生生涯时就直奔着考博的目标。考博时,他也遇到了“英语”这个巨大的难关,但是考博的目标在前,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读英语也就变得不那么难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李步洪教授说,“有了目标,你才会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时间。”

而谈到“控制时间”这一点时,李步洪教授还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手机:“我的手机还暂不联网。”没有QQ、微信、微博,但是他通过车载广播收听新闻,用电子邮箱处理事务。李步洪教授笑着表示:“虽然我手机不联网,但是我不会错过任何我需要的信息。”

同时,他还谈到了自己在多伦多大学访学的两年期间里发生的“逗号的故事”。“当时导师Brian C. Wilson教授在修改我的第一篇论文稿时,发现其中一个参考文献的逗号被我误写成了句号。”提及往事,已是一名教授的他,言语中充满了感慨,“看到那个修订标记时,真的很汗颜,也顿时让我对学术研究充满了敬畏。”之后,他对待自然科学研究也更加严谨、慎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这是李步洪教授现如今秉持的学术研究精神和理念。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