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快乐歌唱,桃李满园——专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百姓教授”林立君

发布时间:2016-06-16浏览次数:4506

她,出生于音乐之岛鼓浪屿,成长于南音之乡泉州;

她,在德国、香港、福州、厦门成功举办了六场个人独唱音乐会;

她,是学生心目中的严师,更是一位慈母。每年713日这一天,遍布海内外的众多学生,都会自发赶来为恩师庆贺生日;

她,把歌唱教学巧妙地从人体器官解说法转移至看的见听得懂的体外景象比喻法。她崇尚从大自然和生活中寻找教学灵感,并总结出了声乐训练上独特高效的“科学发声,自然歌唱”教学法。

她,培养的师范获奖学生中涵盖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五个声部,其中包括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

她,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代,向父辈们学习。长期带领学生们热心于“科学发声,自然歌唱”普及公益事业,参与了近百场赈灾、助学义演、为民讲座,被民众称为“百姓教授”……

她,是音乐界享誉盛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林立君教授。

20151219日,在林立君教授从教35周年之际,她的《桃李芬芳 .盛世放歌》个人独唱音乐会在福建大剧院歌剧厅成功举行。当天晚上,林教授用她的动人歌声,向观众传递了她真挚的艺术情怀……

1223日晚,应众多声乐爱好者的要求又成功举办了《科学发声 自然歌唱》的唱谈艺术讲座。

为此,本文作者秦戈专访了林立君教授。以下秦戈简称“秦”,林立君简称“林”。

科学发声,自然歌唱

秦:这么多年来您一直在歌唱,在您热爱的岗位上教学,那么,歌唱在您的生活中属于什么位置?

林:歌唱在我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不是从小就歌唱,小的时候我是泉州市业余体操队的,每天下课后进行平衡木、高低杆、自由体操等项目的训练也参加比赛,后来又跳了数年的芭蕾舞。直到考入福师大也是以芭蕾舞为主项考进的,真正唱歌是从大学开始。在启蒙老师片冰心教授的悉心培养下,我进入了歌唱的艺术天堂。从此,歌唱伴随我快乐的成长。

秦:就是说,您并不是从小开始童声训练的。

林:是的。但小时候体操和芭蕾舞的训练对我今后的歌唱学习影响很大。每个体操和芭蕾舞动作,我们都要练上几百遍,才能参赛和上台表演。所以小小年纪,就养成了极强的耐心、细心和坚忍不拔的性格,而这恰恰是歌唱者所必备的品质。

秦:您是以舞蹈专业考进师大的?

林:对。进入大学后,因为自己是山东人,嗓门大条件好,总得到片老师的鼓励,所以我开始喜欢歌唱了,加上刻苦耐心的性格和体操、芭蕾舞的表演基础,歌唱水平有较快的发展。1984年我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有幸师从享誉中外的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李晋玮教授夫妇。毕业学成后,1987年我从泉州师范学校调回母校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工作至今。可以说,我几乎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想着:休息一个晚上,赶紧发发声、跳跳舞吧,看看能不能再找到更好、更快、让学生唱的更舒服的方法?所以歌唱在我生活中永远是最重要的伴侣。

秦:最近几年,您一直在提倡“科学发声,自然歌唱”的歌唱理念,在这一点上,您能展开说说么?

林:现在全民都在唱歌,这个现象非常好,因为唱歌本身就是令身心愉悦,促进身体健康的好事。而且大家更多的是在一起合唱,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经常沟通,促进了人的和谐,这个是多好的事啊!

“科学发声,自然歌唱”的理念,我认为指的是唱歌的人,唱得很吃力,唱完咳嗽,五官变形,声音难听,这便是不科学的发声法。而本来不会唱,经过训练后唱的自己舒服,别人听的也舒服,这就是科学的发声法。什么是自然发声法呢?我的体会是从大自然和生活中用心的去提取生动的有说服力的细节,然后进行歌唱和教学。

30多年了,我一直热衷于用大自然和生活的现象进行比喻法教学。打个比方,当初学者高音唱不上时,我不说气息要怎么沉到丹田才能使高音唱的上,因为这太抽象了,刚考上大学的中学生很难理解。而是告诉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颗大树,声音就是树干上柔润的叶子,令叶子生长的肯定是深深扎在泥土里面的树根。

在这种想象中,你会发现学生很快就站得非常扎实,气也自然地不知觉地沉到丹田了。由于没有专注地寻找丹田等器官,所以外形的表演状态也自然挺拔了。此时我也不提歌唱的面罩、高位置等抽象概念,只是让学生想象歌声就是大树上方的嫩叶和亮丽的鲜花,你会惊讶的听到和看到学生正挺直腰杆自然地往高处发出令人舒服的通畅歌声。

像这样的比喻太多太多了,每一个器官的相互配合、每一首作品的艺术处理都可以引用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比喻方法来启迪学生。而学生在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种对大自然的想象中,歌唱进步的更快了,发出的声音更舒服了,对歌唱事业更有信心,师生也因此有了同样的喜悦和收获。

秦:这样的教学法确实新鲜,学生也易于理解,那学生们要不要了解相应的发声器官及其功能呢?

林:肯定要了解,在教室墙壁上,我就挂有人体歌唱器官图。我的专著《声乐教学艺术论》书中也有标注发声器官的功能。这就像学开车,需要了解车的基本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但正在学开车时,师傅如果边教开车边说零件的结构和相互功能,那学员定会分心,开错道。

沈湘老师当年对我说,技术好坏不看职称年限,只看谁让学生进步快,谁的方法更受欢迎。恩师去世二十多年了,我以他的话语为座右铭,寻找到这种从大自然和生活中提取的比喻教学法,使自己和学生的演唱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内心充满的喜悦感。

秦:这种自然比喻发声法,确实很通俗易懂,还有什么实例么?

林:比如我在野外采了朵蒲公英,我对着天吹了一下蒲公英,看到慢悠悠向远处纷飞的绒毛,我会联想到:上飘着的绒毛就是悠扬的歌声。而往下自然吹气的力量,不就是歌唱的气息走向吗?

当学生按照这种想象发出正确的歌声时,常有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学生会呈现出非常自然美好的表情,达到了声表并进的快速教学效果。再比如:教初学者歌唱的站姿,我从不提挺胸收腹,因为常会出现刻意的不自然的状态。我只提请你感觉,“头,挂着天”。

此时你会发现学生饶有兴趣的表情和上下自然延伸的站姿。因为他不需要揣摩胸提多高,腹收多紧的抽象动作。这种一步到位的生活现象比喻方法,能让学生表演和发声同步提高。再比如:我很少提“打开喉咙”,“抬笑肌”,“抬后咽壁”,虽然这些提法是对的,我更喜欢说:歌唱前找“见到久别亲人”的感觉,此时你会看到进入此情此景的学生,正自然的打开喉咙,抬起笑肌和后咽壁,还呈现了真诚的表情和充满激情的眼神。

待学生很舒服的唱完时,我总会故意问学生:“你刚才喉咙打多开?笑肌抬多高?声音位置在哪里?”时,他们都会说:“不知道”。我追求的是如何在更短时间内把学生教出来,让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收获快乐。

秦:促使您去不断优化教学法,主要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林:主要是因为我身为师范院校教师,接触的大多学生是从中学考上来的,且在大一、大二每周仅上半节声乐课,这与专业音乐学院入校时的百里挑一且每周上两节课相比,程度差异和14的课时差距是相当大的,况且现在的声乐比赛是不分专业和业余组的。这便促使我不仅不能泛泛而教,还要寻找出效率更快的教学方法,以半节课跟两节课的课时差异、以14的进度与专业音乐学院缩小差距。不能让学生吃亏,从而促使我想出了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现象提取法。

秦:通过一些公益讲座,媒体等方式,您把这种自然歌唱的理念传达出去,让许多人感受到了歌唱的美好。现在很流行唱K活动方式,对此,您怎么看待?

林:我没有经常去卡拉OK,因为我晚上休息比较早,但好朋友们偶尔相邀,我也会去。如果卡拉OK厅音响好,唱歌时不乱喊乱叫,我觉得也是一项不错的娱乐活动。无论什么活动或运动,都要看其对身体是否有益,因为,身体是最重要的。如K歌后的第二天,心情舒坦,嗓子也不嘶哑,感觉挺好,这样的K歌状态我赞成。

秦:对于声乐爱好者,您有何建议可以提供给他们?

林:现在的全民歌唱比任何时候都要火热,高校艺术教育也提高到了由校领导亲自抓,这种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不少人问我,三岁的小孩能唱歌吗?退休的年龄可以学唱歌吗?我告诉他们,只要歌唱方法是对的,都可以唱歌。

说句玩笑话,即便你天生跑调,你也可以在家里唱嘛,闽南人有句经典的话“欢喜就好”。在这,我想对声乐爱好者们提几个小建议:一开始最好找个教的好的老师上上课,掌握歌唱的基本方法是有必要的。不要等到把嗓子唱坏了再去找老师,就晚了。

虽然有些人从来没学过唱歌,还唱得不错,这是悟性很好的歌手。对于一般的声乐爱好者,如果没有学习条件,也可以去听听公益讲座或上网查看一些教学视频资料,挑一个自己听得懂的声乐讲堂进行学习。其实一般的唱歌并不难。只要按照歌曲节奏进行清晰语言的朗诵,再加点激情和共鸣,配上旋律,就可以歌唱了。

再不会,带着哼鸣往远方学一声牛叫,嗯嘛~~(示范),“大”共鸣和字不就都有了吗?美声唱法的雏形就出现了。爱唱民歌的人带着哼鸣往远方学一声羊叫,咩~~(示范),“小”共鸣和字又有了,民族唱法不也就出现了吗?(笑)。我就是这样把师范学生教到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奖的。

这些源于大自然,来自生活的歌唱教学法,群众听得懂,研究生用得上。何况现在国家领导也提倡要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秦:对于目前网络上流行的小孩唱大人歌曲,您持什么看法?

林:现在网络上流行小孩唱成人歌,如果是做咖秀,不一定小孩只能唱少儿歌,有时逗逗笑也未尝不可,只要歌唱方法正确,音域适当,内容健康,我看都可以唱。这没必要制止,也制止不了。我的标准就是别把嗓子唱坏,大家看着听着挺愉快就行了。但是比赛的时候就得按照要求来,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秦:对于少儿的歌唱训练,您有什么建议?

林:多年来,我当过不少全国全省少儿歌唱比赛的评委。还是那句话,只要老师的训练方法和小孩配合起来,唱着舒服,听着舒服,就是对的。

如果一个少儿歌手在比赛的初赛、复赛阶段,声音就哑了(除生病外),其唱法就是错的。在童声期或者变声期就唱坏嗓子是很可怕的,有的一辈子声音都是哑的。许多少儿歌手得了很多奖,名声赫赫,但过几年就没有这个人的消息,再打听,是声带坏了。最好不要让少儿在舞台上边跳边拿着话筒喊叫。

我有一个建议,如果你没有条件找专职教师学习,那就自己指导孩子:在唱歌前先用哼鸣把旋律哼一遍,然后带着哼鸣把歌词唱出来,这样的歌唱嗓子就得到保护。怎么找哼鸣呢?比如我们常见小孩踩着小车摇头晃脑的哼歌时,那就是非常自然的哼鸣。然后让孩子在留住哼鸣的基础上把歌词唱出来,这就是正确的自然的少儿发声法。说到底,就是在孩子说话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哼鸣,就可以了。

精彩教学

秦:您在35年的声乐教学中,获奖的学生非常多,您心目中的可以获奖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林:可以获奖的学生中,他们总的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做人好。如尊重老师,尊重同学,有担当,是有怜悯之心的善良人。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时,用真情歌唱就是最重要的了。内心没有爱是没办法打动人的。这是我最看重的。

当然对于为数不少的善良学生,由于办事能力差,悟性慢,上课时的理解能力也会慢。这样的学生还是比较多的,我就慢慢的,耐心的陪他学,帮助他慢慢开窍。有另一种学生,做人处事学习都好,但过后不练习不巩固,学多少都还给你,这就属没耐心、没细心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就必须培养他加强耐心细心的学习态度。

1219日参加我个人独唱音乐会的六名学生就属于做人做事好,又有耐心的“好材料”的学生。针对不同条件的学生我必须因材施教,如有的条件很好的学生,但性格很纠结,太细了,我让其唱些豁达一点,简单活泼的歌曲。而有些学生太粗心了,我就让他们唱些很连很抒情的歌曲,待毕业前大多学生都能保留好的性格,改掉不好的脾气,从而越唱越好,人也变得更顺畅更阳光。

所以说声乐老师并不能只教声乐,他更是塑造人的一名雕塑家。可以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再通过相对应的不同作品的细心打磨和演唱,留住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培养出较为成品的有用人才。

秦:有没有遇上歌唱条件并不突出,但最后通过正确方式及学生个人的努力而成材的?

林:有啊,比如叶昆,太典型了。她刚跟我学的时候几乎没声。唱了半年音量还跟小猫叫一样,我让她去找专家鉴别声带。结果专家说她声带先天条件差,要从事唱歌是不可能的,当然可以唱着玩。她从专家那儿回来对我说此结果时,已泪流满面。我安慰她,声带本身条件有局限,但声带没破损,咱们师生配合练练看。当时叶昆听我这样说,眼睛都发亮了。她真的非常刻苦,刻苦得我都感动了。

我们开始了两年的京剧中的说唱方法扩大了声带,到了大二下学期,她的嗓子已完全达到了中号的抒情女高音!大三开始,叶昆就开始拿了全市的金奖和全省的银奖,还唱到国家大剧院,如今已留校,成为我的同事。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耳朵!所以人嘛,只要努力,有时就是会有奇迹出现。这也是我们师生一段终身难忘的美好精彩的合作。

秦:叶昆我知道,真是奇迹,前后变化实在太大了,实在让人惊喜。

林:所以,我总结出来,作为老师不要太早跟学生讲你不是学声乐的料,要积极找方法,不放弃,没准有奇迹发生。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去培养真正热爱唱歌的学生,因为这比那些声音条件好,但并不爱唱歌也不努力的学生,成功率高的多。

秦:您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但在许多人眼里,您训练男高音方面也硕果累累,对此,您有什么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林:这又要提到我的性格了,喜欢啃硬骨头,越有难度越喜欢去攻克。因为这样的成功更有幸福感。确实我学生中男高音获奖的更多些,有两位师范生在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荧屏奖和优秀奖。大家普遍都觉得男高音上高音难,我自己是女高音,我就先得研究自己是怎么唱高音的,我们女生的高音是用假声带唱的,平白无故多了八度,而男高音是用真声带唱高音,确实很难。

在我这场个人独唱音乐会中,民族唱法男高音谢鹭唱的原调《西部放歌》最高音多次唱到HighE。我就琢磨着,男高音,唱到中音区时,还好好的,怎么唱到高音的时候不是堵就是破,而我唱到高音的时候,只需加大浑身的激情就轻松唱上了。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后,我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唱高音时气息由激情加大时,我脑中的字并没有加大力量仍是轻松的诉说着。而大多高音唱不上的男高音,却是在加大激情的同时也加大了咬字的力度,从而使高音受堵气息无用武之地。明白了这个问题,男高音的高音问题就轻松解决了。那就是我的学生都会背诵的口诀“高音加气息不加讲话力”。反之,预防男高音低音区声音发虚,就采用“低音加气息再加讲话力”。我要求自己尽量的把歌唱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好是编成口诀,让学生们随时用得上、唱得好。

秦:这种男高音训练法真的是化繁为简,简单又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声乐界普遍认为您的教学方式很独特,且容易出成果,在量身施教上,您还有什么可以与大家分享的“绝招”?

林:谈不上什么绝招,只能说在教学上对每位学生看得比较准。我们的学生都是组织分配的,成为师生就是缘分。不久你就会发现有的学生特别热爱唱歌。我瞅着那些既刻苦又热爱歌唱,如加大力量可能获奖的学生,就会义务给他们加课,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中我也能收获快乐。

我不允许学生只想方法,不想歌词的演唱。我要求学生的歌唱90%都要在歌词(意境)里面,仅能用其余10%偶尔思考我给他们的自然方法。还有一点,我觉得学声乐,还应学习声乐以外的相关知识。如:阅读、体育、舞蹈、表演等等。多年来,我常与资深医生、武术家和画家等聚在一起,相互学习,触类旁通。其实讲起来都是相通的。

如果说有什么绝招的话,这就是绝招之源。因为医生、武术家和画家们在与我学习唱歌时,他们谈出了身体的感受,再反过来教我。于是,我又学到好的东西,这些好东西再经过自我的练习和提高,自然地应用到声乐教学中去,这样,学生也可以经常从我这里吸收到最新最好的教学成果。

秦:35年的教学过程中,有特别让你难忘和感动的事么?

林:特别让我感动的事,都是我终生难忘的。我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是在1984年,我记得有一次沈湘老师给我上课,其实那时候因为十年动乱的原因,他的心脏只剩下五分之一的功能, 但是他在给我们上课很少坐着。我当时还没有谈恋爱,在唱完一首描述爱情的歌剧选段时,沈老师问我,你有谈过恋爱吗?我说没有,然后他就点点头,此时他看到我整个人都在想歌唱方法,而没有想到这首歌的意境。于是他开始和我说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同时他在我眼前非常激动的扮演那个角色,让我感动的进入情境中,老师用这种声东击西的方法,让我全部投入,不再想声乐的方法了,反而达到了声音的畅通和角色的投入。演唱完后我才发现沈老已是满头大汗,眼睛都布满血丝,心脏很难受的瘫坐在沙发上……那种用生命启发学生,用真情教导学生的伟大品德,令我终身难忘。所以说,我对学生的爱和全身心的投入也是恩师言传身教的。

回想自己的35年从教生涯,有件事也是终生难忘的:有一年我的学生叶彦要参加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因为新创作的歌曲可以加分,于是我请著名作曲家章绍同(注:福建省音协主席、三度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作曲获得者)老师找一首新歌,章老师找到了一首很适合叶彦的歌曲。参赛前,赛事组委会又临时通知说所有歌曲要用交响乐伴奏,时间很赶,我着急地问章老师该怎么办?章老师说你不用急,交给他来处理。当晚,章老师熬了通宵,把交响乐总谱编配了出来,第二天,我和叶彦去章老师家拿总谱时,我分明看到,神情疲惫的章老师眼睛布满了血丝,而这样辛苦创作的作品,他却分文不收……那一瞬间的感动,我知道,所有的感谢话语都是苍白的,这件事,是会让我铭记一辈子的……还有,长期以来,福建师范大学对我的培养,音乐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对我的关爱,还有省音乐家协会和本单位为我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听说我是鼓浪屿出生的,厦门文化局帮我开了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听说我是在泉州长大的,香港的泉州同乡会请我去香港开个人独唱音乐会,还有这次福建省歌舞剧院孙砾院长相邀的这场唯一由交响乐团伴奏的第六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在我得知他和金曼老师等人当天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音乐会现场、第二天还要赶回北京时,我已经激动万分,并备受鼓舞。而王耀华老师、章绍同老师等多位领导、朋友们都是百忙中来参加这次音乐会,都让人感动满怀。

这些桩桩件件的情谊我将终身铭记。回首这多年来帮助过我的人,我感动于心,现在我也在不间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是为了能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到别人,我想,这就是真善美的接力棒,也是我终生的追求。

秦:这些年来,虽然已是桃李满天下,但您只要有时间,还是会去北京等地取经,还去找李晋纬老师(沈湘爱人)上课,是什么能让您一直坚守着学习的信念?

林:沈湘老师是93年去世。这之后我每年都要找师母李晋纬老师上课。其实,这么多年来,在我内心深处早已把老师当成了妈妈,而且她祖籍也是山东烟台的,是真正的同乡。所以我每次不仅是去上课,更主要的是去看望妈妈。虽然老人家腿不方便,但是耳朵(听力)非常棒,每次去她都能指出我的不足之处,令我得以不断进步。而且近三年来,我应邀在国家大剧院参加了六场独唱音乐会及讲座,每次我都提前到李晋纬老师家上课。我的责任心要我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有新的方法教给学生们。

俗话说旁者清,一个歌唱者身边一定要有一个听辨力比自己好的人帮助把关,你的好声音才会保住,你才能越唱越好,越教越好,常练常新。这也是我年近60,还能在不使用扩音器的歌剧厅开个人独唱音乐会的重要原因。感谢亲爱的老师!

感恩生活

秦:您出生在音乐之岛鼓浪屿,成长在南音之乡泉州,这两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您对它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林:对于美丽的鼓浪屿音乐之岛,我的感恩之情是骨子里的。我有时在想,这个音乐之岛给了我天赋,给了我音乐灵感。而南音之乡,这是个爱拼才会赢的故乡,培养了我对事业执着的性格。做为抗战老兵的后代,我父母给了我军人般的严谨和坚毅性格。现在想来,我在这两个地方出生、长大,对于我从事声乐这条道路,真是上天给我的一份厚礼,一份奇异的恩典。

秦:这几年,您再忙,每周都要抽出时间去山上锻炼、品茶,您是慢生活的实践者,能说说其中的缘由么?

林:因为大自然和生活是我取之不尽的歌唱和教学方法之源,虽为歌者,实喜好安静,一有空总想远离喧杂的环境,到山间、海边、静听自然之声。因为我的“乐器”是人身,所以必须想法保养他,才能为我所用啊!(笑)

十几年了,我长期固定每周有两三天到大自然和郊外去,和朋友们或学生们,去喝喝茶,聊聊天,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大脑和发现一些可以结合大自然的教学法。在这个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盛的年代,我更崇尚宁静而简单的精神生活。

另外,慢生活还能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一些新知识。在我看来,在大自然吸收新鲜空气是非常享受的。况且我爱人也喜欢锻炼,也是音乐发烧友,也是喜欢慢生活的人。所以能用健康的慢生活,带动身边的许多人,我觉得这也是很快乐的事。

秦:据说您还是个烹饪家,您的生活和艺术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林:烹饪家那是朋友们的戏称,在我家上过课的朋友和学生,大都品尝过我做的还算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尤其是茶叶红烧猪蹄(笑)。这样,我这个“烹饪家”的名气就不小心传出去了……现在我几乎三餐都在家自烹自品,好有乐趣(笑)。

其实,生活和艺术,到我这个年龄了,已经自然融入在一起了。打个比方,唱什么歌用什么声,穿什么衣服配什么包,上舞台时,穿什么服装走什么步子,根据身体的变化,品不同茶叶等等。咱们搞艺术的,你走出去,肯定是不太一样的,很多人通过我带着浓浓共鸣和亮度的说活,都猜到我是歌者。生活与艺术已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你会让自己生活的很有艺术,也就是说,艺术自然就融入到生活中去了。

秦:在多年的教学生活中,您与一些学生结下了很深的缘,甚至达到了不是母子(女),却胜似母子(女)的关系,能分享一下您这方面的生活艺术么?

林:35年的教学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我身边胜过亲生儿女的学生有不少,最长的有20几年,最短的也快10年了。他们在我身边,首先是做人要好,学业要好。教学相长,这部分学生与我配合的特别好。因为我们要一起演出,一起讲座,一起为民众做普及工作。所以在我身边的时间甚至比他们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还要多。

春节啊,生日啊,我们师生都会聚在一块,总结前一年的成绩,展望新一年的前景。我们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师生情,真的是胜过母子(女)。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我很享受跟学生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本次专访得到叶昆、肖晖的大力协助,特此鸣谢!)


林立君教授和本文作者秦戈合影

本文作者秦戈简介

音乐人,资深媒体人,有“左手音符,右手文字”之称。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抒情男高音,研究生期间师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林立君教授,获声乐表演艺术硕士学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多年来担任报社文艺记者、杂志社主编。专访过大量文艺界名人。近年来创作有大量歌词、音乐散文及文艺评论。原创歌词《用感动取暖》(章绍同作曲)获全国征歌一等奖,现为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感动福建”颁奖晚会主题歌。另有《晚安,吾爱》、《三月三·青麦蒜》、《我们的花》、《你来的时候》、《柳叶曲》、《两岸茶香》、《雨打鼓》等歌词作品,其中《三月三·青麦蒜》(章绍同作曲)获福建省音舞节合唱类原创作品一等奖。2009613日在福建师大音乐厅成功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现为福建大剧院媒体总监、演出中心副主任。


                                       (来源:微信公众号“福建大剧院”)

                                                             采访 /秦戈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