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潜心科研 筑梦师大——访“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方千华教授

发布时间:2016-12-19浏览次数:2254


编者按: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人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第一资源,是一个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年来,我校积极创造条件,以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为突破口,以培养青年学术英才为重点,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了新的突破,人才集聚效应显现,有效带动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提升。本报将从本期开始,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进行专访,介绍他们潜心治学的故事。



校报记者高洁姚鹏


人物名片:方千华,男,19764月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含重点1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所主持的科研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霍英东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我其实没有想过自己能够入选,当从微信上看到学界朋友发来的消息时,我既紧张又兴奋。”2016420日,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的喜讯传来,方千华有些意外。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师大人,方千华在师大求学、工作了21年,从学生到老师,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对科研的孜孜追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聆听方千华在师大逐梦的故事吧。

求学师大造梦时

 “1995年,来自闽北农村的我,幸运地考入了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回忆起当年考入福建师大,方千华依旧一脸的兴奋。从此,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方千华在师大度过了美好的求学时光。

大学四年,方千华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科毕业时,方千华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成为了一位高校教师。当时,高校教师的待遇并不高,但年轻的方千华忍住了寂寞,决定继续深造,从事体育科学理论研究。他说:“那时的我对体育科研具有浓厚兴趣,渴望走上科研道路,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给我创造了很好的个人提升平台。”

在深造期间,方千华还担任助教,承担了教学工作。为了不影响教学,他常常在教学之外挤出时间进行学习,挑灯苦读。“我的老师曾对我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就体现在工作8小时之外的时间”,方千华说到。为了减轻他的压力,师大实行了“学时减免”的政策,同时免除了他的学习费用。“我们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学习,我个人学术成长得益于学院的政策支持。”方千华满怀感激地说。学校和学院的支持,让方千华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兼顾了学业与教学,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教学与学习的相辅相成。

随着研究的深入,方千华对科研的兴趣更加浓厚。在攻读硕士期间,他就在国内权威期刊《体育科学》发表两篇学术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师从体育科学学院黄汉升教授,继续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黄老师是我国体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全国各地报考黄老师的考生特别多,竞争也非常激烈”。能够师从黄汉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方千华心中充满了崇敬与感激。

黄老师是一位治学严谨、谦逊宽厚的导师,在我的学术道路上,他就像彼岸的一座灯塔,用他的光照耀和引导着我,给了我勇气,让我一步一步走上学术之路。”方千华回忆,黄汉升教授在学位论文选题上极为严格,要求学生每人要拿出二至三个选题,阐明选题的目的和依据。当选题思路基本符合黄老师的要求时,他又会根据各人的基础和条件,帮学生从中选一个最适合的。方千华的博士论文选题为“竞技运动表演论”。有的老师认为该选题理论性太强,完成的难度太大。但黄老师对方千华说:“‘竞技运动表演论’是一个理论性强的现实命题,考虑到你的研究基础及知识结构,我认为你是适合做这项研究的。”在导师的鼓励之下,方千华坚定了信心,确定了选题。黄老师继而督促他阅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和前沿论文,及时了解了国内外体育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正是有了黄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我才敢迈开步子,大胆地坚持自己的选题。”在方千华眼里,黄汉升教授是一位真正的严师与良师。

寻路科研追梦时

确定选题之后,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与反复增删改论文的生活就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方千华每个学期都要到国家图书馆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直到现在,我时常还想起住在国家图书馆招待所那段艰辛的日子,想起从北京搬回福州的沉甸甸的两个大纸箱。”

由于北京住宿费用高昂,方千华就同四五个同学一起住在国家图书馆招待所。“房间很小,我每天都要早早去图书馆,晚上十点再回到招待所。”方千华说,“那时每年都要去两三次,总共大概去了六七次,每次都要待半个月。”南方出生长大的他,因为不适应北京的气候常常流鼻血,还要咬牙克服饮食习惯的差异。图书馆—食堂—招待所,方千华的“北京时间”就在这三点一线之间度过了。在那段时间里,方千华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了方便论文写作,他还复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装满了两个大纸箱,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拉回福州。

《竞技运动表演论》就是在这样不断收集资料和无数次的修改中完成的。当35万字的初稿交到黄汉升教授手里时,要求严格的黄老师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在导师的指导下,方千华又对论文反复打磨,最终定稿,该文送审后,其创新性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2010年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对顶尖大学来说,这个奖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我们学校影响很大。这是继2002年后我校再次获此荣誉,也是全国19所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第2篇获得该奖的论文。”获奖后,黄汉升教授对方千华说。

在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后,方千华的体育科学研究道路越走越宽。2007年,他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做体育学博士后研究。期间正逢北京奥运会,其合作导师任海教授主要从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方千华选择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学化之路”作为博士后工作报告的题目,探讨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的互动发展关系。

在课题研究期间,为了启发思考、丰富知识和论证观点,方千华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单位五十多位学者。除了倾听专家和专业人士意见外,他还选取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所在京高校的1000多名奥运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全面了解北京奥运会的高校参与情况,论证了“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整个北京奥运周期中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并总结出“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提高高校内外合作程度、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增强奥运参与互动效应、体现高校奥运服务特色、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创造奥运参与和谐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经验。      

在进行了长时段的深入研究后,方千华撰写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学化之路》一书,并于2012年正式出版。该成果先后获得获得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任海教授对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一研究对北京奥运的高校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分析其得失,思考其发展,初步形成了中国高校的北京奥运实践模式,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并为未来奥运举办国提供了颇具新意的参考依据。”

扎根师大圆梦时

如今,方千华已经是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了。学院也从他求学时的长安山下迁至旗山山麓。

 “我在师大学习、工作了21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也见证了母校学科的发展、壮大,对母校具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同样还是在福建师大体育科学学院,身份的转变让方千华感慨不已。这21年,体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也逐渐完善,学科地位也在不断增强。早在1941年,福建师大的前身——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便开始了在体育学学科上的探索,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体育学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如今已拥有福建省唯一的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体育学成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我们学科团队在体育教育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国家实施的体育学研究生基本要求、体育学类本科生教学质量标准等文件,就是黄汉升教授领衔全国近百所高校参与研制的。”作为全国体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体育学学科评议组秘书,方千华积极参与全国体育学科的标准化建设,尤其是近期研制的体育学博士硕士授予点基本条件。他同团队成员们一起奔赴部分院校调研、收集基本数据、阅读国外相关研究,为文件制定做好了相关基础性工作。“目前,体育学学科团队的研究方向与特色愈加鲜明,引领高等体育教育实践发展,较好地发挥理论智库效应,今后我们会充分发挥传统研究优势,不断创新,进一步扩大体育学的学科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

福建师大体育学学科团队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硕果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硕果累累,近年来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领域相继获得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2015年,福建师大凭借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优势的学科专业承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蹦床、男子足球U16比赛,取得圆满成功。体育科学学院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方千华也有幸成为了首届全国青运会火炬手。他在博士后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大型体育赛事与高等教育的资源融合与增值”理论也在青运会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既让方千华深感科研的价值,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教学工作。在潜心科研的同时,方千华始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首要职责,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以研促教,不断补充和更新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本科课程《游泳》中,方千华建立了实践性教学“两结合”模式,充分利用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资源,在实践中教学,创造机会让学生担任游泳池救生员、课外教练及竞赛裁判等工作。这种授课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听过方千华讲课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课堂不再枯燥,既能学到前沿的科学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受益匪浅。

谈及今后的打算,方千华坦言:“近年来,我国体育学学科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学科研究不断深化和拓展,学科体系逐渐优化和合理,学科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与传统学科相比,我国体育学仍需要不断深化基本理论、重构学科体系,以实现体育学科的‘健体强身’,更好地服务于建设体育强国与实现全面小康。”他表示,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要完成好长江青年学者的科研任务,在高等体育教育和体育学基本理论研究两个方向取得重大成果,形成特色和优势,建设一支一流的学科人才队伍,争取为师大体育学科建设贡献自己更大的力量。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