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记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廷君

发布时间:2016-12-20浏览次数:741

校报记者 廖璐 薛菁菁 李怡然 陈思行  

 人物名片张廷君,女,汉族,中共党员,198012月生,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职六年,每学年为本科、硕士学生授课4-5门,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共指导学术型硕士生13人,专业型硕士生28人,2016年获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二等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软科学课题2项,厅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主持福建省本科教改课题1项,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六篇发表于校AB类期刊,出版学术专著一部。2012年、2013年,先后入选“福建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与“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

 

前不久,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张廷君在斩获全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特等奖之后,作为福建省文科组代表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凭借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端庄大方的课堂表现,最终张廷君取得文科组第九名的优异成绩并荣获二等奖,这是我校青年教师首次在该项赛事中晋级全国决赛并获得好成绩。

当堂批改让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加速器

不同于中规中矩的“夫子讲学”,张廷君在教学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与教学理念。

张廷君上的课叫《社会调查与统计》,她十分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的最后,张廷君都会留下作业,让学生用一星期的时间思考完成,下一次课当堂批改。比如,在社会调查开课初,张廷君就给她的学生们布置了自主选报课题的作业。

但第一次交作业的时候,大多数人几乎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是为了完成而完成。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交完作业就算“交差”了的时候,张廷君突然在课堂上打开了第一个小组的作业,并会心一笑地说:我们现在来当堂改改你们的作业吧,来看看大家完成的质量怎么样。”

继而,张廷君便果真开始逐字逐句地点评。看着被批改得面目全非的作业,没有一丝防备的同学们一下子慌了,“怎么办啊”、“完了完了,我们也准备不充分啊”,全班一百多人开始皱着眉头低语。

面对大家应付的态度和不尽如人意的老旧选题,张廷君并没有因此生气,而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逐个分析选题,把同学们五花八门的想法用各色字体标注出来。一节课下来,一张张“五颜六色”的选题策划单,让学生们印象非常深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亲身演示让大家深深感受到了社会调查与统计的乐趣和意义所在,课堂则在张廷君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成为了相互分享经验的平台。张廷君说:“学生自主报选题,不仅是考验学生的研判力和创新力,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而针对每项选题的课堂展示与分析,一方面为更直接地评判学生选题的可行性与理论实操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在集体挑错改错的过程中分享经验,启发学习。”

张廷君老师用具体的案例带我们走进不一样的课堂,通过分析点评,引导我们如何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课题,教给我们的是方法而不是枯燥的笔记。”上过她课的学生王莹莹说。

久而久之,在这样“心跳加速,小鹿乱撞”的当堂点评作业后,整个班级都十分投入,同学们开始学会了思考,渐渐找到了制定选题的方向和思路。

以研促教教学科研比翼齐飞

不仅在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张廷君还十分重视科研工作。除了承担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社会调查与统计课和研究生SPSS专业技能课外,她还主持过多项课题。

教学与科研某种程度上讲,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有时学生的提问会启发我对学科的思考,而我在科研时看到的前沿的知识也可以在教学中慢慢传送给学生。”谈及教学与科研,张廷君指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融合性。

值得一提的是,张廷君常还会在课外的日常调研中同时邀请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相应课题,她笑称:“这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技能知识,满足他们实践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我课题的需要,是一种双赢嘛。”

或许正是有这样的认知意识,张廷君在科研的过程中不断用文献与各类工作记录来更新教学中的课堂案例,同时她也会通过教学经验来逐渐充实她的科研,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她的主讲的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赞赏与欢迎。

就是这样,张廷君一直把准备好每一堂课,做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的追求,她说:“‘做中学’是我的教育理念,做好教学是我的责任。”

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张廷君的课堂从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课余学习中学生无论遇到什么瓶颈、困难,她都能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教导模式,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次大学生创业意愿及障碍调查中,我们小组在寻找调查对象上遇到了困难,张廷君老师知道后便伸出援手,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老师熟悉的调研单位。”想起往事,研究生施雪锦不无感激地说。

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帮她们联系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而是提供调研单位的联系方式,是想让小组成员自己去沟通,以此提升她们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引导教育张廷君有自己的方法。

在张廷君看来,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室内进行理论讲学,也要在实践中启发明智。在教学中张廷君就是这么一直坚持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的。

研究生文可欣彤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设计调查问卷时,她说道:“那次我们的问卷设计持续了将近两个月,前前后后修改了二十余次,尽管如此,张廷君老师从不直接帮我们改正,而是一个一个指出问卷中的问题,分析你错在哪里,然后一步一步引导我们修改。”

在张廷君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获益良多。他们纷纷表示,张廷君老师常常是在他们迷茫的时候为他们指出一条路,指导他们自己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学会解决问题。

始于课堂不止于生活

温柔”“零代沟”“暖心”,每当学生谈起张廷君时,这些都是高频的形容词。

一句简单的“我在呢!”能给人多大的力量呢?想必张廷君的研究生陈聪会深有感触。

今年7月,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陈聪在张廷君的带领下,远赴天津大学参加“第五届全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讲自己的论文。研讨会来了不少造诣颇深的老师,陈聪格外紧张甚至寝食难安,以至于在宣讲前的晚饭中还不断向张廷君表达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时张廷君便说了一句“怕什么,我在呢!”。宣讲结束后陈聪回忆道: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力量和信心。

若说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与张廷君结下的是深厚的师生情谊,那么在生活中,大家与张廷君结下的可是兄弟姐妹般的感情。

每当师门有新的同学进来时,或者师门中的同学找到工作,我们都会聚餐。”张廷君笑着说,这只是固定的师门聚餐,在大家一起做课题的时候,大大小小的聚餐更是常有的事。同一师门的同学因学相识相聚,但在“掌门人”张廷君的带领下,每位同学在师门中也都感受到了至亲般的温暖。

其实张廷君老师也非常关心我们的终身大事。”文可欣彤半开玩笑地说道。原来,张廷君在教学之余,也会关心学生的感情问题,希望她们在学习与工作的同时,也尽快找到幸福。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位导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每每有同学离开福州到别的地方发展,张廷君还是会有几分不舍,“这样就没法经常见面了”。

虽然离别在即,但是张廷君都会为他们准备一份礼物,写上了临别赠言,为他们送去祝福,希望他们在未来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时光不语,静待花开。一路走来,张廷君始终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渗透到日常教学与小组调研中,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校报记者 廖璐 薛菁菁 李怡然 陈思行)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