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双瑜
辛卯大暑,我从北京出差刚回到单位,见案头上摆着一封红色信件——福建师范大学105周年校庆约稿函,一时把我的记忆,带回到了在职求学的日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家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计划经济的坚冰已经打破;另一方面,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一些社会矛盾凸现。思想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分歧较大,争吵不少。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困惑,深感自己原有的学识已不能适应和很好地把握新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理论知识武装。1994年,国家推出了部分高校招收在职研究生的新举措。怀着对名师的仰慕,对知识的渴求,我报考了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经过笔试、面试,共有七位同学(其中经法学院五位、地理学院两位)被录取,成为百年师大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开门弟子”。校园里多了几位既不像老师、又不像同学的“老学生”。每当在上大课时,总会引来学弟学妹们惊奇的目光。于我们而言,在毕业近十五、六年之后,重回大学课堂,放下身段,再做学生,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生活。
入学之后,挑战随之而来。几位同学平时工作都比较繁忙,本来节假日加班就多,要保证学习时间,特别是每周六、日上课时间,只能靠“挤”。三年寒来暑往,我们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远离了各种应酬。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后回到家里,再捧起书本,就这样每日坚持“三班倒”。出差外地,讲义、作业总是随身相伴,遇到开一天、半日的会,半遮半掩地背、写英文单词。
我们的一位同学也是班长,原来在省委机关工作,入学不久,就调到一个设区市担任市长,主政一方,工作千头万绪,仍坚持做到不缺课。有时,夜里开完市长办公会议,自己驾车,经过几小时山路,直奔师大课堂。虽一夜未眠,擦把脸后,竟然还能神情专注地听老师授课。
我们的一位同学,工作在外地,考试期间住在驻榕办招待所,复习功课到深夜,困了和衣而靠,醒来捧起书本,一连几天,床上被子未曾打开过,服务员大为不解。还是这位同学,来校考试前老父亲病危,随后去世。妻子为了不影响爱人的情绪,直到考试结束后,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他。此时子与父,一个在课堂,一个在天堂。我们为此感动得落泪。
我们的一位同学,特别乐于助人,常骑摩托车载上同一同去上课。他原毕业于上海交大,在科研和管理工作岗位上,已经卓有建树,获过科技大奖。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后,孜孜以求,刻苦严谨,成为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我们班唯一的女同学,在闽西一所高校担任主要领导,远离省城,家里上有瘫痪在床的年迈婆婆、下有年幼的孩子,工作、家庭重担在肩。为了求学,付出了许多艰辛。在学期间她曾几次想放弃,但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坚持到毕业。
我所在单位有一段时间工作特别忙,又遇学习考试,每天晚上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爱人见我衣带渐宽,不思茶饭,先是劝我放弃学习,不成之后,就把我的课本、作业藏匿起来,我一边好言相商,一边四处寻找,最终得到了她得理解。作为父亲,我还带动了孩子刻苦勤奋学习,父子相互鼓励,后来他考取了博士。还未毕业,我由省直调到高校工作,从此学习研究又多了一个方向,向师大领导来和老师们学习高等教育管理,借鉴师大改革发展的经验,同样获益匪浅。
坚持在职学习,对我们的意志和体能都是一种砥砺。还好单位的同事很支持,顶替了我们的不少工作。而且同学们都在农村当过知青,吃这点苦,对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同学之间,原来毕业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工作在不同的岗位,有缘同窗,学学相长,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阅历。
我们学习期间,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迫于种种压力,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对已入学的学生要求全国统一考试测验。记得一次考外语,省内各高校的在职研究生集中在省高招办笔试,开考才十分钟,一位身怀六甲的女生,即交卷离开考场,一脸无奈。我顿生感慨:这位即将为人之母的在职研究生,必定是作出了艰难的选择一为了孩子而放弃学业。她从前排座位上转身离去的身影,我至今不曾忘却。
桃李每从肩上过,人才多是梯上来。三年求学,让我们最受感动的是,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他们中许多是学界泰斗,为了指导和安排好我们的学习,放弃了节假日休息,甚至带病讲课,还影响了手头的科研项目,精心教导,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是热情鼓励,关心备至。他们的渊博学识,让我们享用不尽,他们的师德风范,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我们:必须按照建设合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高校招收在职研究生,作为一项新的改革,一开始就有存废之争。在实施这项制度中,个别高校不重视质量,疏于管理,更是为持否定意见的人找到了依据。客观地看,这项制度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如果摒弃功利主义、沽名钓誉和不良风气影响,其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特别是干部防止精神懈怠和能力不足的危险,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坚持的。实践是最好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