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怀

汪毅夫先生的闽台缘

发布时间:2012-10-02浏览次数:818

■孟建煌

汪毅夫,男,汉族,1950年生,台湾台南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研究员。1969-1974年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公社插队。1974-1978年任福建省厦门市邮电局投递员。1978-1982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1987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并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1997年任福建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代台湾研究所副所长。19981月至20081月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200712月当选台盟中央副主席(常务副主席)。2008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

 

汪毅夫先生对台湾文化情有独钟,先后出版有:《台湾近代文学丛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台湾文学史·近代文学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版)、《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等专著。这与他家学渊源有一定关系。汪毅夫1950年出生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台湾名门望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第一人、台湾进士汪春源的四世孙。十九世纪末,晚清政府腐败,国势日渐衰落,1895417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428日在京参加举人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罗秀蕙、黄宗鼎(此三人中,只有汪春源后来成为进士)挺身而出,到督察院上书,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决心。52日汪春源等人又参加了由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再次“垂涕而请命”,要求清廷“拒和、变法、迁都”,表现出知识分子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福建省台盟主委的汪毅夫曾说:“这段历史在我心中留下极深印迹。在我的生活、工作和研究中,思乡怀土之情贯穿始终,我的许多研究凝结了我对先人,对故土的悠悠思念之情”。原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所长,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汪慕恒正是汪毅夫的亲叔叔。当时,汪慕恒委员在政协会上率先呼吁要重视保护台商的合法利益,引起台湾媒体的广泛关注。汪毅夫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界别联组讨论时提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之下,台湾人民有在制度等重大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

在这样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家庭中,汪毅夫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不仅使他在国学方面根柢深厚,对其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虚怀若谷的学风洋溢在他学术文章的字里行间。他在《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一书的后记中写道:“作为政协委员,我还以‘学者的认真’自勉。先师俞元桂教授生前以‘学者的社会责任’相训迪,也令我不敢稍忘也。”又使他的学术研究贯穿着一个主题,即为推进祖国统一服务。正如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刘登翰教授所言:“在台湾文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领域、有一个角度是属于汪毅夫的。或者说在台湾文学研究者中,恐怕没有谁比汪毅夫更适合以这种角度来进行这个领域的研究了。”

汪毅夫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师从俞元桂教授,考证鲁迅的生平事迹。俞元桂教授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汪毅夫的学术个性。因此,强调认真读书,重视实证,力戒空谈,主张无一事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花力气、下功夫,长年累月地搜集资料,再将搜集的材料排比归纳,核其始末,究其异同,每一结论,必有论据,据必可信,反对盲目蹈袭前人旧说。这样使得汪毅夫的论著,往往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熟知汪毅夫的原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学博导汪征鲁教授曾说:“毅夫兄在学问上深受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每每以材料见长,以考据取胜。”其所征引的史料有正史、地方史、还有野史、档案资料、诗文集、笔记小说、碑刻、庙宇签诗、口碑史料、田野调查报告等,其治学范围广及文学与文学史、史学与史学史、政治学与制度史、教育学、学术史等,在人文学科中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近年,由于急功近利的驱使,导致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浮躁、媚俗的现象。特别是对台湾文化的研究,海峡两岸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宏观研究,在台湾学界被认为是空泛的。有的大陆学者向台湾的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被评讲人认为过于空洞,根本无法算是一篇学术论文。而汪毅夫的研究成果,资料多,注释详,又有鲜明的观点和精辟的论证。其治学实践和学术成就,既继承和发展了乾嘉汉学的治学方法,又吸收了欧美近代的学术思想方法,做到中西互观,融会贯通,开拓了学术研究领域。诚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孙绍振教授所说:“我读毅夫的文章,往往有大开眼界之感,除了他论述时有警策之处外,主要就是他的材料都是第一手的,原汁原味,好象上帝才创造出来,还冒着热气似的,其充分和丰富常常令我仔细揣摩。”

1998年起担任福建省副省长到现在,在工作之余,汪毅夫没有放下自己的学术。从1990年加入台盟到如今为台盟中央副主席,汪毅夫在学者、副省长的角色之外,还担当着作为台籍人士参政议政的重任。对此,汪毅夫立足于自身特点,把学术研究的经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与台盟的工作结合起来,不但巧妙地处理好了学术研究和政府工作的关系,还把学术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指导自己分管的政府工作,做到相得益彰。《闽台关系研究的两个问题》、《闽台关系史丛谈》以及《闽台地方史丛抄》中有关“临水夫人和注生娘娘之辨”的章节,均用于作者指导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和布展规划。

正是有着这样的渊源,汪毅夫长期专注于闽台社会历史及文化关系的研究,并获得骄人的业绩。目前台湾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闽台历史上的妇女问题已纳入作者的研究视线,陆续已有论作发表。

 

(作者系莆田学院教授,原文作于20079月,本报节选部分)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03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