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怀

筒子楼里的美好时光

发布时间:2012-10-03浏览次数:195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林香

 

说起房子,80后、90后痛心疾首;说到集体宿舍、筒子楼,70后乃至更年长的老师大人都心有戚戚焉。许多老师大人都曾有住集体宿舍、筒子楼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总是纳闷当年是怎么过来的。筒子楼一整层只有一个卫生间,昏黄的灯光印照着四壁的青苔,间或有老鼠出没也稀松平常;没有厨房,在走廊上摆上一张桌子,放上些锅碗瓢盆就能煮出美味的佳肴;20平米不到的小单间兼顾了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等多种职能,而且这多功能的住所往往还需要和别人分享,有时一家三口甚至四五口合住一个单间也是常事。

居处狭促,主人大概难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兴,不免溺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事了。一整楼十几间,房门多数是敞开的,也有爱美的女老师挂一个别致的帘子。那时候没有网络,只有极少的几位“贵族”有电视,大多数老师的全部家当加起来就差不多一板车。串门是常事,前后不过几步的距离,常常是一两位老师开聊,渐渐人多起来,最终往往是串门串成“葫芦串”,一间狭窄的屋子里人声鼎沸,其余的房间灯亮着可是人去楼空。能在同一栋筒子楼里住过,尤其是在同一层住过的邻居可不是点头之交,关系可以“铁”到对邻居的婚姻状况、学历专业、饮食爱好甚至是财产情况了如指掌的程度。住在集体宿舍,遇到难事,总能找到帮忙的人,这种“革命友谊”是现在居住在套房里的人们所无法体会的。

筒子楼岁月也是切磋厨艺的好时节。狭窄的走廊上并排而且是面对面摆放着各家各户的液化气灶。做饭时,谁缺盐巴或者酱油时只需顺手拿来。“集体厨房”的过道实在窄,煮菜时需要轮流上阵。略微空闲的人便斜倚着门有一搭没一搭闲聊,抑或交流一下拿手菜的做法。由于既有理论阐发又有现场指导,学的菜式也就颇像样了,我做得略好的几种菜式就得益于当时的切磋交流。遇到下班迟了,来不及煮饭,就有老师热情呼唤:“过来随便吃点,只是没有什么好菜。”被呼唤者也就不客气地添双筷子顺手解决一餐。“集体厨房”里可以见识到“闽菜”、“粤菜”、“湘菜”乃至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菜式,诸多味道在蒸腾的热气里交融、汇合,浸润着日常的生活。只是大江南北的口味差异实在大,住在25号楼4层东头的一家来自湖南,总喜欢旺锅爆辣椒。当女主人兴致勃勃大展身手时,走廊里就弥漫着呛鼻的辣椒味。一会儿,咳嗽声不约而同响起,接着各家各户赶紧关门,抵挡来自异域的诱惑。

俱往矣!如今师大仓山校区内已无从寻觅筒子楼的踪影,老邻居们也陆续迁入不同的小区,开始了更加幸福的生活。抚今追昔,我们既感念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时常怀念老楼里那苦中有乐的日子。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03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