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怀

“要学雷锋,更要学习陈景润”——福建师大中文系77级学习心境追忆

发布时间:2012-09-30浏览次数:233

77120多位学生是在粉碎“四人帮“后进入师大的,他们是因“文革”停止高校招生10年后,喜获入学机会的首批本科生。因为有了不同程度、或多或少的社会阅历,相比较于后来的应届大学生,他们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曾记得,在中文系欢迎新生的大会上,甘玉莲同学代表年级发言:“一定要刻苦学习,绝不辜负祖国人民和师大老师的希望。”像甘玉莲这样当时年龄已超过25周岁、本已失去入学资格的学生约占年级总数的四分之一,他们深知师大“破格”录取他们是圆了他们“大学梦”的重要条件。因此,他们从肺腑里感激党的高考改革制度,感激师大的知遇之恩。这不仅仅是一时激动之言,更是一种决心、一个誓约。果然,不久之后,他们就创办了年级学习园地,刊名《蓓蕾》。

《蓓蕾》绽放意味着将要结果。他们明确学生以学习为主,那么学什么?怎么学?便是当务之急。以周涛副书记为代表的年级党支部就在《蓓蕾》学刊上郑重发出:“要学雷锋,更要学习陈景润”的心声。自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雷锋就成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典范人物,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也深入人心。而陈景润是“文革”中因走“白专”道路受到严厉批判的全国知名代表。在1978年底的中国,人们还未完全摆脱“文革”的阴影,思想界依然被“两个凡是”所束缚,在当时提出“要学习陈景润”,是需要勇气和远见的。虽然大家深知陈景润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但“科学的春天”尚待时日。而在这“春寒料峭”之时,他们已敏锐地捕捉到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他们像开在最高枝的腊梅,向着渐行渐近的春光,报以璀璨的笑颜,大胆地在《蓓蕾》中提出这两个字“要学”。这就意味着77级要以塑造思想上先进和学习上精进相结合的新一代大学生形象为己任,向党、向师大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习的方向已明确,学习的方法要跟上。中文系77级学生年龄相差很多,大者已到而立之年,小者年未二九,二十出头者约占半数;与我相比,他们当中党龄长的、资历高的、孩子多的,也不乏其人。这些差异就带来了觉悟高低有别,学业水平参差,情趣追求迥然,困难矛盾不一等显著特点。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怎样才能朝着学习的方向迈进,尽快实现他们的愿望?当时,《蓓蕾》刊发了不少文章,可惜我已忘记各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他们的学习心境至今让我记忆深刻。他们的一些活动片段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要学习陈景润”就要脚踏实地,遵循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过程规律,以汪毅夫为学习部长的年级学生会根据年级的显著特点,善于扬长避短,既提出“消灭不及格,不让一个同学掉队”的总目标,又自己带头,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学业基础好的部分同学保持成绩优良的同时,一方面勤于笔耕,出科研成果,出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与学业基础暂时薄弱者“一帮一”结对子;二是上通下达,联系相关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导读各科学习要点,辅导期末复习,以帮助全年级同学迅速提高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因为目标明确、措施得力,且持之以恒,因此,成效显著。出现了一批公认优秀的学生,如汪毅夫,刘牛等的科研成果公开发表;陈节、甘玉莲的学识境界,为人厚道;谢季祥、马重奇对汉语的独创研究,还有陈一舟的四年成绩全优,于浴贤四年无一日午睡之刻苦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大哥大姐们的示范作用,本自认小弟小妹的年轻者也纷纷脱颖而出,后来他们中的多位成为团支部、班委会的主要成员,个别基础薄弱者也迎头赶上,四年下来,果真全年级“消灭了不及格” ,终于没有一个因学习成绩而掉队。

“要学雷峰”践履“为人民服务”,既体现年级的成才敬业风貌,更笃行于每个人的成人重德中。孟子在《告子上》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是丢失之意,“放心”则是良心的丢失)传统中国教育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强调作为人应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人刚出生时便有仁、义、礼、智的良知良能,但是成长中由于环境的影响,有的人就把良心丢失了。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把良心找回来。故朱熹曾说:“大学者大人之学问也。”何谓“大人”,我认为是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人性、有良心、懂权利、尽义务、负责任的社会合格成员或岗位上的敬业者。

聪明、勤奋、节俭、朴素的中文系77级同学们接受四年本科学习,受到师大师长的精心培育后,就是什么都力求做好,即做事要做好,读书要读好,将来成家立业也要好,这才是践履“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如今,在工作岗位上各个都能尽职尽责,不少同学成为岗位的优秀人才,做出不俗的业绩,受到同行的好评和领导的重视。他们当中的出色者,有的是将军、全国人大常委、国家领导人;有的是博导、教授,厅处级干部、中学校长、特级教师;胜任工作者比比皆是。我认为,他们如今事业成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与大学期间的学习心境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成人成才代表着教育要成功的方向,即要解决“心”的向往。每个受教育者如果拥有了这样的良善之心,这样的学生就会成人成才,这个民族就会繁荣昌盛,这个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中文系77级辅导员)李淑贞供稿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68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