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抒怀

长安山的思念

发布时间:2017-09-24浏览次数:1122

 周文富

  

时光流逝三十多载,有些事情、有些声音始终回荡在心田,久久不能消逝,它温润似玉,沉甸如金,像深山老林中阵阵清爽的和风,一生难忘。

那是1976年,福建师大1975级和1973级的同学及江西冶金学院的学生都在福州冶炼厂学工 。我们的学工时间是两个月,母校化学系无机教研室陈采老教授是带队老师之一,他品德朴实、知识渊博,有问必答,工人们说他是“活字典”,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虽然他15年前就已离世,但在我的心中,他依然还活在长安山。

1976年,全国各高校还经常放演“马尾巴功能”的电影,学术批判论仍在盛行,陈采教授仍然执著坚持只有科教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兴邦的哲理,一再要求我们学生多学一点知识,多掌握一些本领,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些事,多尽点力。当时,冶炼厂电解镍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铜、锌、钴、铁、铅等,由于厂家没有回收技术,废渣堆积如山,生产效益不高,一直困扰企业发展。陈采教授带领我们学生以相分离技术,设计出有机与无机相逆流循环萃取分离回收工艺,最终被厂家采纳,为冶炼厂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生产的一大难题。他经常以此为题和我们谈心,沟通思想,启迪思路。他说企业人才奇缺,非常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你们每个学生在校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要“红专并进”。他说:“教师职业也一样,看起来很平常,但很重要,要有良好的师德,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走上工作岗位还要执著去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突出的事迹,但在1976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鼓励学生读书,可能成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对学生严格管理则有“管、卡、压”之嫌,陈采教授说出这番话是要有勇气的。

记得陈采和陈琼琳老师上无机化学时,把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和过渡元素、锕系、谰系元素及整个周期表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粒难忘的种子。学生对陈采老师的话不理解时,他的眉宇之间透着沉稳与智慧,眼波里隐隐荡漾着几缕温柔,眼光里仍然慈祥地期待着,如同闽江夜晚水面上闪闪发光的渔火,别有一番魅力。是他,用心引导我们走出灵魂的荒漠,并赐予我热爱化学的激情和执著。他对我说“做一行要专一行,要精益求精,尽量成为专家”,陈采老师的话至今仍然回荡在我的耳边。老师总是那样威严、慈祥、和蔼,那样宽容、睿智、有爱心。老师的学识让我钦佩,为人让我折服,每当我在夜间伏案苦读,就感到老师以不同的方式让我自律,催我进步。

化学系还有很多像陈采老师那样十分敬业,为人师表,师能精湛,备课认真,治学严谨,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许多老师每次上课的板书都是精心设计的几个黑板,板书图文并茂,书写快速,字体工整,可谓赏心悦目,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许多老师在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起了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时刻牢记着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一边虚心学习,一边潜心教研,整个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习和工作”。我效仿老师们那样努力奋斗,埋头苦干,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最终成为三明学院的第一个教授。我发表了136篇的论文,早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1997年、2007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2008年评为福建省教学名师,2003年受聘为福州大学的教授。这些荣誉称号的取得是当年长安山播下的种子。回想我当学生时的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珍惜难得的学习机遇,当年1975级教室里的米黄色墙壁上时常幻化出学子们苦读身影。清晨、夜间长安山空气里弥散着淡淡花香,激发着学子们心灵深处对知识的渴望。

往事是一段年华,风华是一指流沙。当我在浩瀚的化学海洋中遨游30多年之后,我最不能忘记的,是恩师指路的那盏明灯,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我当教师后努力效仿的楷模,我也自觉不自觉地沿用陈教授的方法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当想到这些难忘的往事,我心中总会产生一种愉悦。几十年过去了,这种蕴藏心中的思念难以淡化,我永远为之呼唤礼赞。

  

(摘自《弦歌盈耳》,周文富,化学系1975级校友)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03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