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津?xml:namespace> 福建师大百年校庆仿佛还在昨天,105周年校庆却悄然而至。校庆是回忆,校庆是展望。提笔之际,耳边响起胡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啊,没有传承,难有创新。我校外语学科与学校同龄,其间可供后人传承的优良传统是什么?脑海闪过两位老先生,学院后辈罕有人知的抗日远征军的翻译战士:一位是已驾鹤仙去的林纪焘先生。另一位是90高龄仍执笔不辍的郑国贤先生。 1944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黎明之前的最后冲刺,中国远征军为支援缅甸英国军队抗日,为保卫滇缅公路及我国西南大后方的抗日部队,需要一批精通英语的翻译。林老和郑老师当时福建协和大学的在读生,前者专业是英语,后者是园艺,他们从全校30多位参考学生中,脱颖而出,赴昆明译员训练班学习,然后又从训练班300名学员中再次脱颖而出。他们先后飞越喜马拉雅山“驼峰”,后有日军飞机追踪,高空气流恶劣,冒着生命危险抵达战区。林老到战地总联络官处工作,协助处理中国部队的给养和军需用品供应,随后又被派往医院系统服役。郑老被分配去野战医院,负责一些科室的翻译工作和部分病房工作。他们服役所在地,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瘴气笼罩,虫蛇出没,蚊子肆虐,蚂蟥成群,成为疾病的传染源;时有猛兽偷袭,构成生命威胁;更有日军敢死队狙击手,远征军战士稍不留神,就撞上他们的黑子弹。林老和郑老他们,工作起来有时连续8小时,有时通宵达旦,工作之后,住帐篷,两张帆布床,两张小桌,钢盔是脸盆…… 2012年是抗日胜利67周年。林老和郑老是反法西斯斗士。为了谁?为了什么?当年盟军将领遇到中国远征军总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们英勇善战,2005年中央军委向中国远征军老兵发放了纪念章,答案尽在其中。 抗战胜利后,林老先去重庆报社当英文编辑,郑老到重庆复旦大学借读。几经辗转,略去数笔,他们都成了福建师范大学的资深外语教师。他们反法西斯的抗日工作,自己不再提及,后人更难知晓。 我认识二老已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宽松年代。我与林老曾是长安山21号筒子楼隔壁邻居,因教学备课困惑,时有登门请教英语问题。他的博学,他的谦逊,他的严谨,令人感慨唏嘘。记得有回我向他请教一篇课文所涉历史问题,他给予解释后,半夜三更又手携词典敲我房门,为我进一步证实其解释的权威出处。我对英语习语情有独钟,得知郑老对英文习语典故深有研究,也经常登门请教如何编写具有特色的习语手册。他总是轻声细语,娓娓道来,谈完感受,还带我参观他的“百草园”。是啊,他原是园艺专业出身,在园艺专业和外语专业,他都是名副其实的园丁。 勇于奉献,静水流深,淡泊名利,就是他们这代人的精神写照。今天我们弘扬什么?被誉为英语活字典的林老,退休后除了继续在一些学校教授英语外,仍然埋头于书堆中,独自散布于古岭乡村小道。郑老在继续教授英语之余,自费编辑英语习语手册,泼墨描绘百余种兰花,同样自费汇编成册,赠送友人。 作为林则徐第五代孙的林老,英雄家族的性格、品格和才能集于一身。作为“百草园”的种花老人,郑老如兰花般淡雅清香,浑身上下流淌着传统文人的洁身自好,一尘不染。林老、郑老,你们是真善美的化生,你们忘我奉献的精神境界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优良传统。林老,您在天之灵可否感受到我们后人的创新源泉?郑老,您已90高龄,我还会登门求教,聆听您的教诲,传给外院新人! (文章摘自《弦歌盈耳》 林大津 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