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抒怀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发布时间:2010-11-02浏览次数:1067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有感于“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的谈话

■何培基(文学院1958届校友)

 

 

一看本文的题目就明白这是反旧时嘲讽书呆子的俗语“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原意而拟定的。试想:一个人读的是“死书”(指于人于已于时无用的文化垃圾),又一味痴迷地“死读”(指不辨良莠、食古不化、死记硬背),焉能不“死”(指以废为宝,以致中毒误入歧途不能自拔)

 

现今国际社会都十分重视培育国民的读书兴趣,相继举办读书节。例如,在英国,其读书节为每年的36日,意在通过活动“打造读书人的国度”;在法国,其读书节为每年的1014日至16日,意在倡导“人人在欢乐中阅读”;在美国,每年4月定为“全国诗歌月”,意在颂扬诗歌,赞美和纪念它在美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从199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便将4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从中发现阅读之乐趣,从而提升民众的文明素质、精神境界,真可谓善莫大焉!

      

而从近年一些有关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可以说,当今已面临的是一个懒得读书的年代了!2008年公布的一项“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已从1999年的6048%下降至2007年的34%2007年,中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且其中八成是教材;而美国、日本每年的人均读书量分别是20本和17本。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众的读书目的充斥着浓烈的“功利”和“实用”色彩——读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参加竞赛或指点具体生计等。如此读书,焉能不苦?哪能体味到“窗前细嚼书中味,膝上虚传瑟外风”(宋代诗人王柏)之“乐趣”?哪能体验到居斗室而能畅游天下,独一身而能思接千载的心路历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先生直言:近年来,在物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在读书界,由于人文精神的流失和精神意义的消解,出现了“人文杂志遭遇寒冬”和“人文阅读遭遇危机”。笔者深以为然:请留心观察周围孩子们的阅读现状吧,他们大多处于“浅阅读”层次,无数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批量提供此类文本,让

他们长期处在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状态——简单而轻松的短暂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让孩子们“轻而易举地获得”。这种倾向理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警觉。而那种教人如何在职场、官场等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的《厚黑学》《交际秘笈》之类的所谓“畅销书”竟大行其道,这种“潮流”和“时尚”值得反省!

 

值得称道的是,去年423日“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学者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倡导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见新华社北京423日电),此举意义非凡。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挂在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的一副对联,为该馆创始人张元济先贤所撰。温总理有感而发: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大家通过读书和举办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这对于推动全民族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将起到促进作用。

 

先说“读活书”。何谓活书?活书即好书。温总理认为:要读好书就要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样的书才能撼动心灵,激发思考。

 

次说“活读书”。所谓 “活”就是要面对现实、应对挑战,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温总理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要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即要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革命。他认为: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再说“读书活”。此处之“活”指从书中获得立身处世的本领,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温总理认为: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使人温暖。从书中获得知识,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还可以改变一座城市,以深圳为例。在这个曾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经过改革开放30年,读书已成为这座城市和市民的共同追求,得益于十年的“深圳读书月”,如今已蜕变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绿洲”!十年的创意经营,“深圳读书月”已成为深圳重要的文化品牌。“政府倡导,专家指导,企业承办,社会支持,群众参与”,已成为“深圳模式”。《中国新闻出版报》曾将深圳读书月称为“一个文化的创举”,并将它总结为四大原创优势——活动本身的首创性,持续举办时间最长,参与人数之多和独有的动作体制。资料显示:深圳个人藏书量正以每年增加1000万册的数量攀升,成为深圳最特别的文化表征。

 

2000年开始,每年11月举办的“深圳读书月”主题突出,年年有别。首届(2000)主题为“营造书香社会,共创美好未来”,参与人数达170万人次;第二届(2001)主题为“探求科学真理,弘扬人文精神”,参与人数达200万人次;第三届(2002)主题为“建设公民道德,实现文化权利”,参与 人数达300万人次;第四届(2003)主题为“提升城市品位,享受健康人生”,参与人数达450万人次;第五届(2004)主题为“提高市民素质,面向城市未来”,参与人数达500万人次;第六届(2005)口号为“读书为乐,读书为荣”,参与人数超650万人次;第七届(2006)口号为“让城市因阅读而受人尊重”,参与人数达700万人次;第八届(2007)口号为“实实在在读一本书”,参与人数达800万人次;第九届(2008)口号为“我读书我快乐”,共举办主题活动312项;第十届(2009)迎来10年庆典,要求在固定主题为“阅读·进步·和谐”的前提下,有关单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推陈出新,更创佳绩。

 

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曾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

 

倡导全民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要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需要在社会的层面多渠道、

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从而营造全民阅读氛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于文化传承、国家发展,其意义重要而深远。细而言之,对于个人而言,阅读有利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品格,道德性灵,精神追求,更有利于培养人的生命和灵魂的健康品质,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阅读更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精神最强大、持久、热情、富有创造的力量;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看,创导多读好书,阅读将变得高贵,神圣和富有尊严。

 

让我们世世代代牢记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世界读书日”谈话中富有哲理的名言——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03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