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方向的纲领性文献——访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建平教授

发布时间:2016-06-17浏览次数:265

    

    20165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从当晚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得悉我校原校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建平教授也是参会代表,这消息一时传遍全校。在春夏之交的一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拜访了我校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等多个全国性学术团体重要职务的李建平教授。下面采访就从那天晚上的央视“新闻联播”谈起。

记者:首先祝贺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您看到当天晚上的央视“新闻联播”吗?

李教授:没看到。那天晚上我正在从北京到福州的飞机上。我之所以急着赶回来,是因为第二天下午我要参加经济学院召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基金成立大会,我被推为基金的理事长。到福州机场已是晚上九时多,打开手机后收到了很多视频短信。参加这个座谈会,我感到非常荣幸,亦深受教育和鼓舞。

记者:作为参会代表,您能否介绍一下座谈会的过程?

李教授:可以。517日上午九时正,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会场,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座谈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开场白后先请各学科共十个同志发言,接着作了近两个小时的重要讲话,讲话结束后还和坐在前两排的代表亲切握手。他走到我座位前与我握手时,我介绍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他问我是什么学科?我回答是经济学学科。这一情景令人难忘。

记者:您认为这次座谈会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教授:我体会这次座谈会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第二,座谈会规格高。参加座谈会的有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还有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各省市区的党委宣传部长。第三,参会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从学科分属看,既有哲学、经济学等主要的学科,也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冷门学科;从年龄结构看,既有学界元老,也有青年才俊,还有在校学生代表。第四,会议公开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当晚央视“新闻联播”作为头条新闻播出,三天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文发表,一周之内就出了单行本。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李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深刻阐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构建原则、实现路径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对一系列事关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原则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的纲领性文献。

记者:应该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李教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历史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现,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他以西方历史和中华文明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为例,说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的确是不可替代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任务重大而光荣,但面临的形势却非常复杂、严峻,这里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面对”和“五个如何”来加以概括,最后都归结到一句话:“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主动积极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第二个问题专门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知道您多年来一直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听后是不是感到特别高兴?

李教授:确实很受鼓舞!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一条主线。他在讲第一个问题时就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步发展起来;在谈到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任务时强调首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讲第二个问题时明确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他还对为什么要坚持以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在讲第三个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指出马克思主义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继承和融通的古今中外的各种资源中首要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讲到第四个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时,强调首先是政治领导,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而言之,“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记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什么“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

李教授:所谓“真懂”,指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其中就包括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文本分析是指通过研读马克思的大量相关文献,力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一种方法,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看过一些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其结论未必准确,但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功课做得还是可以的。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研究在这方面的努力就远远不够了。”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尝试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早期著作,颇有收获,下半年准备把这些研究成果汇总出版。所谓“真信”,就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当做“科学理论”,把《资本论》当作“工人阶级的圣经”来看待。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场不同,看法各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真信马列,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只有解决了“真懂真信”这一首要问题,才能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批判了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一些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以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危险倾向,您是如何看的?

李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很了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际情况。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刮起了一股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非科学论”的冷风,而西方的一些理论被当做“现代”“科学”“规范”加以吹捧乃至顶礼膜拜。于是就出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三化”(指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和“三失”( 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怪现象!以经济学科为例,据我了解,在相当部分高校中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奉为正宗,大量引入并强制推行个别西方国家的学术评价标准、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不见了;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消失了;在一些全国性研讨会上,几乎是清一色的“西化”观点。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中,竟然出现诸如此类的乱象,岂非咄咄怪事!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认为,重视首先是各级党委的重视,切实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手里;要实行问责制,出了方向性问题必须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绝不姑息。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那如何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呢?

李教授: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要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三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因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四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五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大到治国理政,小到阐明一个道理,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这对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何指导意义?

李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就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起来的。这次参会的代表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代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沈壮海教授还在会上作了“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时,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摆在第一位;在讲到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的关系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真正的对社会有用之才,这就要编写出好的教材;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综合发展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论述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为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您对此有何体会?

李教授:这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能让世人只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他们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这种状况一定要改变过来,因此必须加强话语体系的建设。多年来,我们团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艰苦而又富有成效的努力。例如,2013117日,我校和联合国环境署在瑞士日内瓦共同主办《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成果介绍会,黄茂兴教授代表课题组对该研究成果作了全面介绍,引起了与会专家很大的反响,认为这是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全球首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环境评价话语权的长期垄断。2014331日,我校携手联合国大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功主办“利用创新:培育国家竞争力以推动全球发展”的国际研讨会,并发布了由我们撰著的首部英文版《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谢小武表示,这是中国智库首次在联合国总部主导研讨议题的一次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的多份研究报告,还译成英文分别在德国springer、英国Paths等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向西方学者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最新成果。

记者:作为一所地方大学,能参与主办如此高规格的国际学术会议,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讨论,在国际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你们却确实做到了!是不是可以说你们实际上发挥了新型智库的作用?

李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我校自2006年开始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发起成立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我校作为分中心(依托经济学院)。十年来,我们中心已连续发布了三十多种研究报告,除了前已述及外,已出版十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五部《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绿皮书、三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黄皮书,并积极参与今年九月在杭州由我国政府主办的第十一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相关成果文件的起草工作。同时,我们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福建人才研究、自贸区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等,并推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报告(2015—2016)》蓝皮书等四部著作,每年平均有十多项咨询报告被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领导部门采纳。十年来,我们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当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有待改进的问题,但是我们朝着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却是坚定不移的。

记者:预祝你们的目标能够早日实现!在采访开头您有提到,从北京赶回来就是为了参加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基金成立大会,能否介绍一下基金的情况?

李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基金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原校长陈征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博士余云辉先生捐资100万元发起成立的,是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公益性基金。余云辉先生博士毕业后投身商海,事业有成,但他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仍然怀有浓浓的情结,于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分别设立专门学术基金,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添砖加瓦。在基金成立大会上,福建省社科联领导和王长平校长都对基金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认为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一个具体的行动,必将对我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这次基金的成立既重要又及时!我们衷心祝愿你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所指引的方向,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谢谢您抽空接受我们的采访!

李教授:谢谢!

        □宣传部 黄荣明 李瑞德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03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