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荣誉

青春梦想在这里绽放——记物理与能源学院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获奖团队

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350

  

校报记者杨莹莹张涵刘则平

    

今年7月,由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第七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暨自制教具展评大赛在陕西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12所高校的近1000名学生参赛。我校物理与能源学院黄树清、林钦两位老师带领8名学生参赛。在教学技能大赛中,我校6位选手发挥出色,以精彩的讲课和富有创意的演示实验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获得5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奖项居参赛高校前列。两位同学还被组委会邀请进行公开教学展示。在自制教具展评大赛中,我校凭借新颖的设计和制作,获得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章镇、黄树清、林钦、王素云等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此外,我校再次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团体奖”荣誉称号。


梅花香自苦寒来

用“潜水艇”表现物体的沉与浮的关系、用手电筒的亮与暗代表失重与超重的状态、用数字电压表展示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暨自制教具展评大赛上,我校物理与能源学院的学生一上台,便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他们精彩的讲课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在赛场上绽放光彩的学子,在台下浸透了奋斗的汗水。在北上陕西参加比赛的前一个晚上,物能学院教学技能团队的成员们还在演示实验室待到了深夜十一点,确认万无一失后才敢安心回宿舍休息。

在备赛的过程中,参赛的八名学生暑假都没有回家,在学校紧锣密鼓地演练物理教学技能。他们几乎是天天聚在演示实验室里一起研究讨论,每天依旧是按部就班的工作常态。队员们除了睡觉回宿舍,吃饭都在实验室,晚上到一两点才回去,遇到突发状况,通宵达旦就更不在话下了。

在备赛期间出现各种突发状况是十分常见的。在距离比赛只剩下一个星期时,2012级物理学专业的高灵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电阻跑遍了全福州有售卖电阻材料的商店。由于固定电阻对周围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一开空调或者风一吹,电阻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最后,高灵用变阻材料代替了固定电阻,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一门课你永远没有办法做到完美,你只能不断地去完善它,做到接近完美。”团队成员马牧野告诉记者,在比赛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小到PPT上的标点大小、动画切换的设计等细节,大到讲课的逻辑思路都进行不断地改进。

为了使课堂上的板书更加端正美观,学院还特意邀请了著名的书法老师前来指导。书法家将板书写下来,并一个字一个字地解说如何写。团队成员则用手机将板书拍下来,每天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

除了板书,他们还对上课的发音进行纠正和训练。团队中一名来自漳州的女生在讲课时,常常将照相机念成“造”相机,为了纠正发音,她晚上回到宿舍后拼命地练习。然而并不只是她一人,团队中的每个人每天都会练习讲课稿的发音,少则四、五遍,多则九、十遍。正是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练习,他们在台上的发音准确、清晰,赢得了满堂喝彩。

物理教学不只是一门理论,更是一门艺术。”这是在物能学院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物能学院的师生将教学育人当成一门艺术,对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在数不清的夜晚,演示实验室的灯光见证了他们为走进物理教学的艺术殿堂而洒遍汗水的日夜,而这些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会深刻体会到。


插在成功背后的隐形翅膀

在一年一个赛季取得教学技能暨自制教具展评大赛5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佳绩的背后,除了参赛学生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外,还有一位“幕后英雄”在起着关键性的总策划、总指导的作用——他就是章镇老师。

章镇老师系物理系中教法教研室退休教师,虽退休至今已有二十年之久,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始终退而不休,一直是全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躬耕不辍,默默奉献。自从七年前接受学院邀请担任中学物理教学技能比赛的总指导后,他就更忙了,每天工作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的,不仅为教学技能团队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而且对每位参赛学生大到课程教案整体设计、小到每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甚至学生讲课的每一句话怎么表述、每一个标点符号怎么使用,都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常年巨大的付出和过重的劳累,曾使他的身体一度非常虚弱,以至于几年前因中风住院治疗。在病榻上,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参赛同学的比赛情况。病情刚刚痊愈,他又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生的赛事指导上了。2014年,在学校举行的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章镇老师荣膺道德模范称号。

马牧野还记得第一次去章镇老师家课堂展示的情景。在客厅中,桌上的茶壶余烟袅袅,章镇老师坐在一把竹藤椅上,一手端着茶杯细细品茶。他们一进门,章镇老师便请他们饮两杯茶后再开始展示。由于章镇老师在物能学院德高望重,马牧野在去章镇老师家的路上十分紧张,而这两杯温热飘着香气的茶一下子缓解了他紧张的心情。

章老师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反而十分亲切幽默。”马牧野说。

待学生课堂展示结束后,章镇老师从学生的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再从实验演示到模拟授课进行了一对一的指导,他往往一讲数小时而不知疲倦,而这样一轮的指导往往要花费足足3个小时。为了更好地指导参赛学生,章老师一次只让两名学生组队来家里。因此,章老师的日程表安排得很满,甚至有时候晚上的时间也在指导学生。临近比赛前一个月时间,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实战”的氛围,学院往往将学生模拟教学比赛活动安排在新校区举行,为此章老师还要经常不辞辛苦地新老校区两地跑。

正是因为他这种对学生毫无保留的态度,学生更加发奋图强,参赛的学生纷纷说:“看到一个早已退休的老教授为了我们青年学子的成长、为了集体的荣誉不辞辛苦、来回奔波,我们内心里充满了无尽的感动和感激,不由得更加努力地准备比赛了。”

在比赛前一个星期,八名参赛队员以及黄树清老师、王素云老师等中教法教研室教师,还有前几届获奖的师兄师姐,再一次齐聚章镇老师家中。大家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进行赛前的“动员大会”。章镇老师认真地听了他们的汇报,并激励他们“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由于前几年生病撂下的毛病,章镇老师至今腿脚行动还十分不便,无法随学生出省比赛,但他始终心系学生,会一路电话跟踪指导,直到比赛结束。学生在火车上时,他便提醒:“每天脑子都要过一遍稿子,两遍不行,三遍四遍。”学生要比赛前,他会交代:“你们比完了跟我讲,成绩没有关系,只要你们发挥正常就可以了。”朴实平淡的语句,却成了所有参赛学生的精神支柱。

而亲自带领学生北上陕西参加比赛的黄树清老师也是学生们心中强大的后盾。“黄老师在教具设计方面非常资深。”马牧野说。黄老师从1981年便投身于演示实验室,每天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杂志,甚至通过互联网借鉴国外物理教学教具的制作。一发现有新颖独特的教具设计,黄老师便兴奋地将制作方法在本子上做记录。日积月累,黄老师已经写了三大本厚厚的记录本。

三十五年不断地积累、总结、改进,一件件教具也从原先的不成熟到逐渐完善,甚至精美。“全国性比赛获奖的作品都是经过好几年打磨出来的。”黄老师告诉记者。正是黄老师数十年来潜心钻研,为研制出新颖的物理教学教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教学技能大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根植沃土硕果累累

作为一所地方省属师范院校,从2009年开始,我校连续七年七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共42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创造了该赛事在全国师范院校中获得一等奖数量最多的纪录,并多次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团体奖”荣誉称号,此外,还获得教育部举办的“东芝杯”中国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最高奖“创新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能够收获如此之多的优异成绩,与物理与能源学院对教学技能团队的重视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物理与能源学院启动了“卓越中学物理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具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师范生的从教水平。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物能学院成立了专门的指导团队:有负责备课的中教法教师,有负责辅导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的老师,有负责加固学科专业知识的大学物理老师,还邀请了中学一线教师为教学技能团队提建议、做参谋。

比赛是一种宝贵经历,它是实现‘做中学’的重要途径。学院高度重视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物理与能源学院院长黄志高教授说。

除了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外,支撑这一骄人业绩的背后,是根植于学院数十年来对基础教育持续关注、持续用力、持续创新所积淀的丰厚土壤。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物理系中学教材教法教研室的白炳汉、章镇和王伟陈等老师就主动深入中学,开展中学物理教改五年跟踪实验,总结出一套“中学物理导控探索教学法”,并获得了1989年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此后,陈峰、黄树清、林钦和郑渊方等老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论系列课程改革、物理新课程实施、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具设计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探索,又先后获得6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对于该团队的未来发展,陈祖标书记坦言:“虽然目前团队整体上看力量还比较强大,但团队至今还缺少一位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对此,学院今后拟有计划地鼓励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大学攻读教育博士,并且通过开展与市县一级的基础教育协同创新,来进一步提升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03
邮箱:wlb@f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