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抒怀

大学印象

发布时间:2019-04-22浏览次数:1771

阮久平

大学周年聚会上,师生们经常说出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是上有七八级下有八八级的口头评价语,足见地理系八八级给学校和同学们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和难忘的回忆。

先看看围墙内的同学们吧,谁都会为八八级点赞,因为辉煌从198895日开学后就显露了。大学第一课是军训。齐步,正步,卧倒,起立,打靶都不在话下,军歌唱得振天响也不用说,严格的内务整理就为八八级斩获全校第一名的荣誉。紧接着,大学校运会拉开帷幕,地理系创纪录地获得全校第二名佳绩,其中八八级运动健将功不可没,让施老师也出乎意料。由八八级团委提倡的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度电的倡议,连中央广播电台都接力传播。

除集体成绩外,个人成绩也有目共睹。罗牧青的歌声唱到校青歌赛,林惠琼教了舞蹈,使有的同学对交谊舞乐此不疲;李彤经常拿着照相机,一幅专业模样,贡献不少难忘作品;黄庆云、阙翠文、谢东星提着运动鞋,一看就是运动场上的老手;老巫班长与人斗酒,实力暴棚……。可惜我在集体中滥竽跟班还可以,个人实在没有可记录的。

大学生活三点一线,文科楼,食堂,宿舍楼是我们绕不开的每日必然。文科楼104是忘不了的。大学的第一次集中,第一次自我介绍,第一次晚点名,无不与文科楼104息息相关,那是地理八八级的大本营。大学食堂也多,每个食堂各有特色,可是大部分同学囊中羞涩,很多好吃的不能尽情,因为补贴的粮票有限,补贴的生活费只能保持最低水平的生存。我们八八级的女生们还发扬了助人为乐的精神,把多余饭票资助给大食量的,不知道受助的同学后来有没有给这些女同学送花。

想当时25号宿舍楼已是旧房,下水道有恙,甚至卫生间的污水都外溢。可那是大学四年的归宿地,谁人敢嫌弃呢。地理25号楼里八十分打牌的传统更是从大四传到大一,从男生传到女生,从不会看到不能不会,真是热闹风景,成了烘托大学开心人生的润滑剂。

不喜欢打牌,不喜欢跳舞的同学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省军区礼堂。当年到军区礼堂基本靠走路,要半小时以上。排队买电影票那是常事,周末时光,我们经常几个人甚至我自己一个人去那里看电影。许多经典的黑白电影就是在那里享受的,印象最深的是卓别林主演的,如城市之光等无声黑白电影;还有美国黑白和彩色的电影系列,如乱世佳人等。感觉到当年省军区礼堂特别理解大家,尽是放映经典大片,使得我每次都在排队挤人中收获了后来无法超越的文化盛宴。

除这些地方外,清华楼大家有印象,在那里韦素琼老师给我们上过精彩的经济地理课;长安山公园同学们有印象,那是宿舍楼最近的,有很多爱情传说的地方,又与陈志彪老师住地、气象站关联着;图书馆旁的地理楼大家有印象,四根大石柱高耸挺立,威严赫赫。同学们都说印象更深刻应该是师大学生街。

从师大体育系边门出去就是学生街,名气大得很,在外省读书的同学都听说过,还回来看看。其实那只是一条三百多米的居民住宅街,但是街不在大小,有人刚旺。每到傍晚放学时分,很多同学有事没事都喜欢去走走看看,尽是人来人往,一派繁荣热闹。到了周末更是时刻拥挤,热火朝天。现在首山路两旁,院校扩建,学生扩招,到处商铺林立,摊点栉毗,简直成了大学城商业圈。曾经狭小的师大学生街依然不输后起之秀,反而更挤更旺了,脏乱差的顽疾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治。

当然围墙内大学生活的一般通病也见多不怪。睡懒觉也许是必经的人生阶段,只要没课,不管上午还是下午总有同学睡懒觉,周末特别是有雨时,睡懒觉可以在床上度过半天甚至更长时间。我在大二下学期通过英语四级,家里还收到捷报,高兴了一阵子。可是接下来免学的优惠都被我用睡懒觉填补了,每次看他们赶着上英语课,自己只管放松心情睡懒觉,颇有成就感,估计宿舍同学也羡慕。可这样一来,我的英语进阶也走到了断头路,真可惜。唉,当年想睡懒觉就是没时间,可现在有时间也不一定睡得着啊。

大学里临时抱佛脚式学习也是典型的通病,它是同学们应对大学考试的不二法门。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中奋战中脱离若海,大家应对大学学习考试似乎都不在话下。平时各有活动,各寻乐趣,学习人数有限。到了快考试前一两周,同学们就搬出嗜学本性的样子,文科楼占座,做作业,忙得不可开交。文科楼一层的通宵教室也出现一座难求的怪现象。考试一结果,文科楼又人去楼空,一片孤寂的萧条。

大学围墙内虽是争奇斗艳,各有长短,故事层出,而围墙外的大学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受益终身。记得大学首次大规模的班集体活动是1988年秋末的闽江一日游。从福州台江上船,由江轮载着大一新生直达闽江口。在江海交汇处的川石岛上,我第一次见到海景,印象深刻。由于忙碌着拍照,倒把海景欣赏放到次要的位置,想来有点可惜。这次远出活动,同学们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以流动的平台观赏两岸流动的风景,倒是不可多得的收获,用“船在水上行,人在画中游”来比喻最恰当不过。

永安实习是地理系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外出实习,不同于原来去魁岐石场、文山里水文站观赏式地看看。到永安是地质实习,打交道最多的是各类石头,可大书一部永安石头记。

在永安,同学们住在一所学校里。我们去桃源洞看石灰岩地貌;到采石场看大褶皱;到铁路边山路旁敲打收集石头……。每次出去都像模像样地背着地质包,提着打石锤,真有点地质工作者的行头和感觉。由于第一次外出实习,新鲜感给了同学们无尽的动力。可大家对于拍照留念的热情不亚于地质实习的初心。更有永安肉粽的诱惑早在学校出发前就埋下伏笔,寻找牛肉汤是必选项目。

武夷山实习是地理系同学一定不会忘记的。婷婷玉女峰,巍巍天游峰,山环水绕九曲溪,不论头脑记忆还相片实证都是最多的。给我最值得回味的是两项:武夷竹海里的落伍小分队和黄岗山路上拼脚力。

到武夷竹海实习任务是挖剖面看土壤分层,观察记录。那天下午三点左右,完成任务就返程了。因为第一波没有上车位,司机准备回头再接一次。没有上车同学就顺着竹海山间公路往回程方向走。我们七八人走在最后,自然形成一个小分队,可惜记不起来有谁。糟糕的是到傍晚,又加阴天,竹海植被遮荫,更显时间晚了。我们几个感到压力,但大家根据经验,不分散,一直顺大路走。原来七嘴八舌地聊天,越到后面,大家越安静了,但步伐越来越整齐,如同一个人走路般,统一的踏步响声至今在耳。

急切走路的小分队,并不有意组建的。汽车回头接走我们前面一波后,司机以为全部到位了。结果快晚饭时才发现原来还有七八人还没归来,赶紧派车寻回。到天黑好一会儿,我们终于回到大本营,大部分同学已晚饭过。这就算是额外增加实习锻炼吧。

武夷山实习的压轴项目是上黄岗山顶考察高山草甸。大家都做好思想准备,带着水、馒头和榨菜等由大汽车送到武夷山麓的桐木关。因为路远山高,大家起来早,八点左右从桐木关出发,拼脚力的竞赛揭幕。开始大家一大群走,不久变成一伙走,再过就是几个人一起,最后只有两三个甚至仅两个人一起走。大家都竭力走好路,用好时间,结果壮美的深谷,漂渺的云蒸雾集,不断变化的特色植被,都没能专心欣赏记录。脚力的差别,分化自然明显,走在最后一群同学,若不是后来汽车助力,可能就失去站在黄岗山主峰拍照留念的机会。

由于越走越高越冷,大家赶紧用浙江斜桥辣菜取暖,不多的馒头计算着吃。看到武夷山项的草甸,登上武夷主峰的勒石标志旁,同学们自豪感油然而生,路途跋涉艰辛被兴奋神情一扫而光。由于时间紧,我们在黄岗山顶拍照,观察草甸不敢花太多时间,就回程了。我和同学们在下山路上遇到好几队同学正往山顶赶。到下午五点多,我们第一波同学下到有车接送的桐木关集中处。这是我一天走过的最长的路,不停歇地行走九个多小时,真佩服当年毅力和耐力。

回到武夷山驻地后,同学们最希望的是能用热水泡脚。但是人多需求大,驻地条件十分有限,很多同学像我一样没能如愿以偿,只好简单洗漱更衣。

琅岐岛综合实习,时间长项目多,许多同学印象深刻,大有收获。可我另有安排,只去一天走马观花,谈不上参与,就没有了发言权,留待其他同学补叙充实。

在集体实习考察活动外,同学们也各有安排,尽享地理人生。我也趁机去过好几个地方,最值得记恋的是由华忠导游的罗源湾之旅和由友珠导游的平潭之旅。1989夏初政治风波后,假期开始早,我和黄尔孝去陈华忠家玩。傍晚时分船行在罗源湾,看见沿岸一个接一个大采石场,就是没有让我们想到这是破坏式开发。在罗源湾两天的游历,我们领略了华忠父亲晚出打渔清晨归的作息,看到他家可爱两小妹,探讨了后山尽长石头不长树海边山景,呼吸到虾油加工厂散发出的难闻腥味,也记住碧里古寺的小名气。

 1990年暑假伊始,我、华忠、英英突然决定一起到去平潭玩。可出师不利,快近中午刚过海峡,渡船就搁浅抛锚,我们打赤脚在海滩上走了近一小时,才回归正道,第一次亲口品尝了海水的天然味道。友珠尽地主之谊表现优异,令我们刮目相看。到达县城第一站去了她姐家,竟在还没见到主人前就开怀品尝了她姐准备的大鲎美食。接下来的行程更是大开眼界,夕阳下漫步海边沙滩,看圆石,捡贝壳,感受潮涨潮落;烈日中登君山探查仙人井;在三十六脚湖荡起双桨……。当年细思深究为什么平潭海岛上竟出现这么大的淡水湖,毫无结果,留待以后考证,但至今无解。

我们每次外出旅行游历都受到同学及其家人的热情接待。但一别几十年,给我们无私帮助和支持的家长朋友们多无见面,只能在这里以文字致敬,感恩有您。

玩是真学是假的游历中,我也参与一个地理科研项目。1991年暑假,蔡文焰老师要完成南台岛土地利用类型调查核实。我与沈金箴、汤敏有幸参与其中,整天顶着烈日,背着大图板,扛着三角架,跑遍南台岛大部分山头,经常采用登高望远的方法,高效率地核对标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这是应用大比例尺地图最充分的地理活动,收获很大。

我自已还做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坐船回家。也许是受闽江一日游的启发,我知道了福州台江船码头有到甘蔗和竹岐的班轮。我在竹岐中学读书时,也见过竹岐水文监测站往下游二三百米处有一个挺大的码头,坚信坐船也可以回家。平时都挤公交,花去时间也不少,坐船回程未感受过,新鲜感使我们没有多大疑问,约是大一寒假时约本兴一起坐船回闽侯。

那天大约是早上九点左右,我们到达台江三保那个船码头购买船票,没等什么时间就上船。印象中闽江一日游与客运船码头不是同一个地方。

印象最深的是,同船人可能船速较慢,耗时长,大家表现出很熟悉的样子,互相问候,什么都聊。中间还有一个插曲,在我和本兴前面是一女孩,经常习惯性甩头发,使我们在后面很不爽,以头皮屑为题互相怼了几句。

在船上,我观察周边情况,没留下好记忆,但我当时看到船上厨房煮粉干一幕印象却深刻。厨师用长柄竹筒从闽江直接取水倒入锅里,煮得香喷喷的。若改为今日,估计他的产品绝对没人敢吃下肚。可见当年闽江水质要比现在好得多。

到了甘蔗外滩,我们就下船,一起去看我姑。从沙滩到县城干道要走很远的路,特别是当年沙滩宽大,县城堤坝靠内。如果在竹岐船码头下,就直接上岸。可见甘蔗外面当年是典型河流沉积地貌,而竹岐应该是侵蚀河岸无疑。

这次坐船是仅有的一次。水口电站大坝运行后,福州到甘蔗段的水运基本停滞。公路快捷便利运输完胜了水运,让水运辉煌历史不复存在。我再页没有机会体验闽江水运回家的悠然。当年坐船是不是还有第三个熟人同行,至今再也想不起来了。

回顾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时代爱玩爱游历天性的表现,真正影响以后人生几十年的还得算最后的教育实习。199111月我随实习队到福州四中,教育实习奠定了我的职业生涯基石。备课上课当班主任我们都认真,还在靠近校门口的大墙上手工绘制了中国和世界地图。最让大家不明白的是,福州四中所在山头不高不大,也不甚有名,竟在山脚下操场边立了巨石,上书大红字“第一山”。

 19926月底,我们大学四年学习生活完成了使命,踏上归途,迎接人生新挑战。遗憾的是,我因病开刀动手术错过了毕业典礼,没有了毕业晚餐,没有了与同学们告别。最后只好在毕业留言簿上豪言:既然当不了伟人,那就当伟人的老师。

有道是:人生最忆是大学。谨以此文献给同窗学友,就让青春不散场。


                                     2019年3月7日


作者简介:阮久平,闽侯一中,高级教师,教研组长,闽侯县学科工作室负责人,福州市学科带头人。


联系我们
校友会秘书处电话:0591-22867068,22867028
教育基金会秘书处:0591-22867003
邮箱:wlb@fjnu.edu.cn